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融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

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融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在决策层早已形成共识。《决定》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融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11-05 23: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经济观察)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融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

中新社北京11月5日电 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融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

中新社记者 周锐

在中国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努力中,现代信息技术将扮演重要角色。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5日发布。

在这份《决定》中,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多处被提及,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基础设施以及决策依据。

11月4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布展工作全部完毕,工作人员在做最后的调试工作。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在即,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居等领域的众多“黑科技”将闪亮登场。图为工作人员在为与5G技术相关的展品做最后的调试。汤彦俊 摄

11月4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布展工作全部完毕,工作人员在做最后的调试工作。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在即,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居等领域的众多“黑科技”将闪亮登场。图为工作人员在为与5G技术相关的展品做最后的调试。汤彦俊 摄

一直以来,中国高层都非常重视技术更新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共中央政治局也曾专门围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展集体学习。

在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的集体学习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明确要求,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此次《决定》的发布,把“数据”和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并列为生产要素,要求健全这些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决定》要求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在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方面,《决定》强调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数据”对于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已有明显效果。浙江省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陈瑜告诉中新社记者,目前,浙江政府的公共数据平台已经汇集了各行各业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政府可以对小微企业进行全面画像,通过水电消耗、纳税情况等数据评估其信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为其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陈瑜表示,和企业类似,每一个民众也可以获得一个基于数据的信用评价。对信用评价高的民众,政府可以在其办理相关事务时给予便利和优惠。

不过,数据便利的另一面则是风险。陈瑜坦言,这么多数据在一起,实际上非常危险,基本上全透明了,所以必须有特殊的安全策略来保障个人隐私。

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并要求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

和“数据”一样,人工智能也成为中国突破社会治理瓶颈的重要推力。

针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决定》指出,要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科技部智慧教育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承建单位好未来的相关负责人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优质师资力量集中在发达城市、地区,且覆盖半径有限。

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改变的机遇,这位负责人以其PhoenixAI课堂为例介绍说,从普惠效果来看,AI老师可以让不同地域的每一间教室都获得同样的教育资源;从个性化来讲,利用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及机器学习等多项技术,AI老师可以个性化地针对学生个体作出对应反馈,做到“因班施教”乃至“因人施教”。

值得注意的是,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在决策层早已形成共识。

习近平透露,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就包括“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不仅在多处用到了现代信息技术,还围绕着技术的保障做出专门的安排。

《决定》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治理能力提升,以治理能力提升推动技术升级。未来,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科学技术能力有望实现齐头并进、互相推动的正向循环。(完)

(周锐)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