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1-17 14: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滔滔黄河,源远流长,蜿蜒九曲,奔至踏来,像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古老的文明。在人们的印象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路奔流在东营入海,泾渭分明,形成一幅独特的“蓝黄交界”景观。东营,作为母亲河的稚子,与黄河尤是母子情深。黄河口湿地在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上世纪70年末至90年代,黄河下游有22年出现断流。受黄河水来沙量减少、海水侵蚀等因素影响,黄河口湿地大面积退化萎缩,湿地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受损。2002年以来,东营借助黄河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通过筑堤修坝、蓄积淡水、引淡压碱等措施,完成35万亩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完善了湿地的结构,恢复了湿地功能。另外,东营市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内的农田全部收回,实施退耕还湿面积达2万亩。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苟宏水介绍,经过多年努力,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物种不断丰富,鸟类种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68种数量,由200万只增加到60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由5种增加到12种,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三种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分别占全球的11.7%、15.2%和47.4%。东方白鹳由候鸟变成了这里的“留鸟”。

三大奇观续写新生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九曲黄河东入海,水漫之地有丰色。黄河裹挟着泥沙日夜冲刷沉积,夜以继日地填海造陆,日日夜夜,月月年年,一层层向着浩瀚大海不断延伸。在这里,黄河用匍匐的姿态,与滔滔海水深情相拥,黄色的河水遇上湛蓝的海水,形成河海交汇的天下奇观。

秋日是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一年之中最美的时节,这里再现“芦花飞雪”“红毯如茵”盛景,秋风乍起,苇絮飘然,红毯茫茫,百鸟竞飞,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在这里漫步徜徉、流连忘返,尽情感受造物主的神奇和伟大。

黄河口大湿地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巨幅水墨画。游客乘坐湿地游船,穿行在万亩天然芦苇荡之中,迎着习习微风,看着两旁芦苇随风摇摆,鱼鸟相伴左右,好不惬意。公园以“走进湿地、观赏湿地、认识湿地、保护湿地”为主旋律,展示了湿地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让游客可以深入其中,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这里是鸟类的“国际机场”。区内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共有鸟类368种。区域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等51种,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和“中国黑嘴鸥之乡”。

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在这里长势喜人。区内植物685种,代表物种有刺槐、旱柳、柽柳、芦苇、盐地碱蓬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43平方公里、天然芦苇270平方公里、天然草地120平方公里、天然柽柳灌木林15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约55.1%。这里拥有成片上万亩的红地毯以及人工刺槐林。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及发展规律的极佳场所。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野生鸟类”三大品位好、体量大、价值高的旷世奇观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和不可复制性,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拥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六大最美湿地等多项桂冠,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

实施双流入海水系格局 描绘绿色发展新画卷

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实施丰水期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流路“双流入海”,实现保护区与黄河的大水系连通,构筑循环互济的水系格局。通过生态补水、水系循环,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保护和改善以鸟类为主的滩涂湿地生物栖息地质量,力争东方白鹳、黑嘴鸥两大指示性物种繁殖种群数量大幅提高,鸟类种类稳步增加,鱼虾贝等生物繁衍生息,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格局。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保护全球物种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和重要支点。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湿地修复和刁口河故道生态调水工程,先后修复湿地35万亩,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正在实施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区水系贯通项目,改善以鸟类为主的滩涂生物栖息地质量,切实提高湿地生态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黄河入海的地方,东营将切实担当在黄河流域保护中的重大责任,加强与沿黄各市的协作,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东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级,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东营将深入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富裕东营的支柱产业、幸福东营的惠民产业、宜居东营的生态产业。

去年10月25日,东营成为全球18个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这是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最高、分量最重、含金量最足的一个奖项。湿地是东营的显著生态特色,全市湿地总面积4580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中心城致力打造“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鲜明特色。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四级调研员于龙飞说,世界自然遗产是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成功申遗将有力推动黄河口区域湿地修复和生态保护,提升东营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引擎作用。

(照片由东营市委网信办提供并授权我网使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