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山水楼台因人文而名。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 室铭》中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文化对旅游资源的辉映和升华。凡是有吸引力、竞 争力的旅游目的地,都是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地方。
江苏人文荟萃、名家辈出,《二十四史》中江苏籍有传者约占 1/3,《孙子兵法》《文心雕龙》和《红楼梦》《西游记》等四大名著都与江苏渊源深厚。江苏的绿水青山充满 诗意,每座城市都有着不尽的诗词雅韵。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到了苏州的寒山寺,就会想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参观秦淮河风光带,就会想起俞平伯和朱自清各自笔下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很想体验“烟笼寒水月 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情景;到了扬州古城,就会想起“烟 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给扬州古城增添了朦胧而又抹不去的诗意;到了镇江的金山、 焦山、北固山,就会想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等千古佳句,让人从中品味到中华文化的悠久与醇厚。
最近,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学习强国”APP 平台推出“一诗一景”专栏,用描写江苏古诗词+江苏美景图片的形式,以诗景融合推介江苏,让更多的人通过诗词了解江苏。在江苏,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地 域文化异彩纷呈、相互交融,“小桥流水人家”足以展现“梦里 江南”画卷,“大风起兮云飞扬”足以展现豪迈汉风;大运河、 古典园林、明城墙、昆曲、苏州评弹等至今仍承载着过往的辉煌;“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 “淮海战役精神”“新四军 铁军精神”等红色文化熠熠生辉。这些既是江苏文化建设的宝 贵资源,也是江苏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
从一定程度上讲,江苏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 由“大”到“强”的跨越,其优势不仅在于秀美的自然风光,还在于意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更需要通过深度挖掘和彰显,将人文底蕴优势与旅游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以提升江苏旅游的独特魅力和韵味。这就需要我们强化融合发展理念,把更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文化要素注入提升旅游品位、 增加旅游附加值,不断满足人们“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