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通“堵点”接“断点”

这主要得益于青岛银行线上供应链融资平台的全流程电子化处理,令上下游产业链上普惠客户申请、使用资金更加便捷高效。作为省内较早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金融机构,青岛银行已为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上下游客户开展了供应链融资服务,以实际行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支持实体经济。

供应链金融通“堵点”接“断点”

来源: 大众日报
2020-07-01 10: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作为省内较早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金融机构,青岛银行自主研发了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一方面为核心企业等战略层面客户提供全流程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为核心企业上下游众多资金需求迫切的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融资流程、降低融资成本。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今年3月10日,青岛银行济南自贸区支行成功为浪潮集团供应链客户济南某经销商放款115万元。从经销商线上提交融资申请,到成功放款,用时仅1天。

这主要得益于青岛银行线上供应链融资平台的全流程电子化处理,令上下游产业链上普惠客户申请、使用资金更加便捷高效。截至5月末,青岛银行已累计为浪潮经销商授信26户,授信金额合计7300万元;共21户经销商累计提款金额1.25亿元,余额4078.48万元,未发生逾期或欠息情况。

作为省内较早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金融机构,青岛银行已为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上下游客户开展了供应链融资服务,以实际行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支持实体经济。

银企直联,

突破订单数据核实难关

为满足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青岛银行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通“堵点”接“断点”,自主研发了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一方面为核心企业等战略层面客户提供全流程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为核心企业上下游众多资金需求迫切的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融资流程、降低融资成本,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浪潮集团上下游经销商大部分经营场所遍布全国各地,受效率、成本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银行人员很难实现所有经销商的现场面签以及海量订单数据的人工核实,这两点成为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服务的一大障碍,也成为青岛银行与客户深入合作的“痛点”和“堵点”。

2018年2月,青岛银行与浪潮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双方深度合作的序幕。随即,作为主办行的青岛银行济南分行与总行贸易金融事业部成立项目组,力争打通双方深入合作的梗阻点。历时半年,青岛银行自主研发了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实现了与浪潮集团的数据交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掘金”产业链,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便捷融资和支付服务,同时在切实防范操作风险的前提下,创新推出公证签,突破现场面签核保难关,合规合法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

记者了解到,青岛银行济南分行从浪潮集团的下游经销商入手,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延长其付款账期,增强其销售能力,缓解其资金周转压力,获得了浪潮集团的认可。当年10月,青岛银行就审批通过浪潮集团线上供应链融资额度2亿元,青岛银行也成为全国第二家为集团量身订制供应链系统的银行。今年开始,青岛银行济南分行开始与浪潮集团上游企业开展线上业务,双方的合作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迈进。

由点及面,

持续发力普惠金融

依托线上供应链金融,青岛银行根据不同产业链领域特点,积极探索模式创新,帮助省内核心企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重点发力惠普金融。

在深入了解某省属国企“齐鲁号”欧亚班列省级平台发运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后,青岛银行济南分行以“齐鲁号”欧亚班列某物流集团作为核心企业,打通了物流运输环节中运费垫付这一“难点”问题,为参与班列发运的货运单位提供了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2019年8月30日,全国首笔“齐鲁号”欧亚班列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成功落地,同年11月,青岛胶州上合示范区内首笔“齐鲁号”欧亚班列供应链金融业务成功落地。开通的“齐鲁号”可直达“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39个城市,在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我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不仅如此,青岛银行济南分行还以供应链的重点客户群为基础,结合“产业链”“科技金融”和“园区”等特征,创新信用及资金池等融资模式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同时灵活运用产品工具、整合外部创投机构等资源,为拟上市科创型企业提供投资撮合、资金托管、发债、融资、结算等全面金融服务,目前已累计为自贸区1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13.2亿元,为区内72家中小企业职工提供代发服务,年代发额3.09亿元。

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青岛银行济南分行注重为小微企业纾难解困、“加油输血”。对照各政府、监管部门下发的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名单,逐户对接,对于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按照能贷快贷、能贷尽贷的原则,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升放款效率,解决企业燃眉之急。截至5月末,青岛银行济南分行本地公司普惠贷款累计投放2.8亿元,余额较年初增长9.97%。疫情期间,累计为54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84亿元。

(陈巨慧)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