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财政科研投入机制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对此,《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在上述背景下,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不能简单地区分二者,将其一概而论,而应该注意到国内国际循环之间的有机联系。

创新财政科研投入机制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20-09-30 01: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畅通国内国际循环的主要堵点有哪些?如何通过改革来打通这些堵点?财税政策举措可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什么作用?对此,《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

杨志勇表示,经济循环是经济正常持续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经济循环顺利进行,为中国经济打下了基础,中国经济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当前构建的“双循环”新格局并不会改变经济循环的基本逻辑,是因为现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双循环”的约束条件才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使我们有必要进行战略部署上的调整。而外部条件的变化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插曲,这种逆全球化同时影响了国内国际循环,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循环的主要堵点。

杨志勇指出,现在逆全球化让整个经济链条中的某个环节断了或不够完整,进而影响到正常生产,使原本利用国际市场进行产业布局的正常经济循环受到影响。作为逆全球化的具体体现,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正常经济往来中的技术壁垒,贸易规则滥用等行为不仅影响国内循环,更冲击国际循环,使产业链遇到困难,影响消费活动的正常进行,让生产活动更加不畅。

“在上述背景下,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不能简单地区分二者,将其一概而论,而应该注意到国内国际循环之间的有机联系。” 杨志勇认为,国内循环是中国经济循环的基础,在经济逆全球化插曲出现时更是如此。为了确保经济正常持续循环,国内循环必须解决好产业链完整性的问题,这主要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与技术进步有关的产业。对于国际循环,考虑到国际市场对中国产业发展所可能提供的支持,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国际市场。

“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企业应该是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杨志勇表示,企业在市场一线,了解实际需求,应该让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市场对技术创新有很大的需求,只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就可以引导和调动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其中。在他看来,在众多社会主体中,中国目前科技力量最为雄厚的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其科研工作均应得到支持,以求形成合理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从而实现多赢的目标。

(下转第三版)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