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暨第十九届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来源: 东方网
2020-12-16 15: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12月15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指导、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主办的“2020数字政府服务能力暨第十九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主题是:数字政府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张立院长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做了“政府数字化转型及发展趋势”的主题发言。

来自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辽宁省、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圳市等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和区县政务信息化主管领导、代表,企业代表,以及20余家新闻媒体记者等4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发布2020年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报告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吴志刚发布了2020年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结果和第十九届政府网站评估结果, 并对2020年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评估报告主要从当前我国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问题和相关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和详细阐述。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宣传中心黎伦和副主任、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蔡荣富主任、长沙市大数据中心肖琳副主任分别向与会代表分享了政府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及政务新媒体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璜教授、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劲教授分享了数字政府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拓尔思、大汉软件、网景盛世等机构技术专家,对数字政府建设领域主流应用技术做了生动演示与讲解。

数字政府建设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建议》的价值基点,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和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把数字政府建设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数字政府将全面融合到各个领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正进入深化探索、稳步推进的快速发展时期,以“人民为本、场景牵引、数据驱动、智能高效”为特征的新型智慧服务型数字政府呼之欲出。

新时代数字政府是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指导下,以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政府服务场景为牵引,以政务数据治理为关键,通过重组政府架构、再造政府流程、优化政府服务,全面提升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履职能力,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的新型政府运行形态或治理模式。这一时期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使命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目标是对内推动政府系统性、协调性变革,对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关键环节是实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重点方向是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建设。

当前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本次评估,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认为当前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政府数字化转型或数字政府建设,在创新政府治理和服务模式、提升行政管理和服务效率提升,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数字政府建设进程开始提速。各地高度重视数据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作用,不断加强政务数据的统筹管理。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国有23个省级(占比71.9%)和31个重点城市(占比96.9%)地方政府明确了政务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进本地数字政府建设,16个省级(占比50.0%)和10个重点城市(占比31.3%)政府已出台并公开数字政府建设相关规划计划、方案意见。

集约化建设纵深发展。全国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全国政府网站数量由2015年的84094个集约至14475家,基层政府网站的运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交通运输部、江苏省、云南省等一些单位通过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实现了全网统一搜索。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新媒体的集约化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果,全国32个省级政府均建成全省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和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App,各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均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湖北省、贵州省、厦门市、宜昌市等单位实现各类政务新媒体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

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化转型为公众和企业提供24小时“不打烊”公共服务,为疫情精准防控、推进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撑。医疗、教育、交通、社保、公共资源交易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例如,为了有效应对疫情,全国师生开展了一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育创新实践,32个省均建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各地深入推进政务数据跨平台、跨层级共享整合工作,强力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府决策等工作。江苏省数据共享平台与国家平台及13个设区市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累计申请国家部委接口31个,调用1300万次,大力提高政务服务的在线办理效率。贵州省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打通公安、教育、人社等10多个部门数据,提高扶贫、脱贫精准度,积极运用数据加强社会治理,辅助决策。

数据开放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多地积极推进数据开放平台建设,56.3%的省级政府、73.3%的副省级政府、32.1%的地级市政府已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但仍有部分地方数据开放平台存在数据集数量不多、数据内容更新不及时、调用下载不便捷等问题。政务数据的开发利用逐渐丰富,出现一批典型应用,但纵观全国,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数据资源的价值亟待释放。

数字政府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政务服务“好差评”渠道基本建立,绝大多数省级和重点城市均依托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等建设了政务服务“好差评”渠道,四川、湖南等按月公开全省线上线下各渠道的办件数、收到差评数、满意率,并对收集到的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公开分析结果和具体评价信息。部分地方开始关注咨询投诉答复满意度,浙江省整合信、访、网、电四个渠道,建设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

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的关注点

一是制度。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建设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还涉及业务、管理、标准、制度等方面,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理顺部门权责关系,重点在于强化制度建设。这也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所谈到的制度优势是未来创新优势。通过制度的不断优化降低政府部门彼此之间的协调难度。

二是在线。在线是数字政府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字政府首先应加强网上服务能力,坚持政务服务上网是原则、不上网是例外,联网是原则、孤网是例外,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数字驾驶舱”、“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掌上办公、掌上执法、掌上决策”“指尖办理”“不见面审批”“在线客服”等都是在线服务的重要体现。数字政府通过政务上云、服务在线的方式,逐步实现“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政府。

三是数据。数据是国家基础性要素资源,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要素资源,也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数字政府建设中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需要高质量数据的供给支撑。可以说,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离不开政务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场景为牵引、以数据为驱动,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发挥数据在预测和响应用户需求方面的作用,成为新时代数字政府重要特征之一。

四是协同。新时代数字政府推进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于有效地破除层级、区域系统、部门、业务之间的壁垒,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人民的需求,利用数据驱动,打造一体化的整体政府,这要国家层面谋划组建负责数字政府建设的统筹推进机构,全面负责数字政府整体协调推进。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建立健全数字政府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政府内部层级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与协作,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让数据多跑路,减少老百姓跑腿”。

五是便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就要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要解决服务便民性的问题。数字政府就是依托实体政府改革实现线上和线下服务有机结合,真正打造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政府,让社会公众企业不受时空限制,最终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获取的便捷化、均等化和普惠性,让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六是智能。新时代数字政府是以数据为驱动的创新型政府,“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逐渐成为其重要工作方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充分发挥利用数据挖掘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为企业公众提供智慧化的主动、便捷、个性化服务,实现政府决策智能化、社会治理智能化也是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重要关注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