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讲述南昌地铁背后的建设者故事

来源:东方网    2020-12-29 10:26
来源: 东方网
2020-12-29 10: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26日南昌地铁3号线开通试运营,在3号线近两年建设中,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化公司的建设者,创造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数字”。

材料仓库里一天走出31968步

今年5月15日晚上,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化公司项目副经理朱晨豪举着手机突然惊呼道:“快看微信运动排行榜!老陈竟然走了31968步!”他的叫声引来项目部同事围观,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老陈名叫陈存良,今年51岁,在南昌地铁3号线第四项目部工地料库做库管员。料库很小,他又不能擅离岗位,在这巴掌大的地方一天怎么能走出这么多的步数,他怎么走出来的?

随着复工复产全面展开,南昌地铁3号线施工需要的大批物资材料陆续到货入库。陈存良按照总包部防疫要求,严把库房防疫关。每到一车货,老陈都认真对驾驶员和装卸工人进行测温、登记,检查防疫措施。然后对车辆及车上的材料进行全面消杀,之后才安排装卸工将材料装进库房。他跑出跑进、爬上爬下,忙的满头冒汗。不需要人监督,他以高度认真负责的自律,严把库房防疫每一道关口,确保了库房物资正常供应,把“疫情”影响挡在门外,被工人称为库房“守门神”。

陈存良在核对电缆型号

陈存良把库房当“家”,用心做好库房管理,时常保持着库房里整洁干净,工具、小料摆放整齐,线缆、机柜、支架、线槽,分门别类,划定区域,衬着红色灭火器和安全标语,让人走入库房就有舒服的感觉。他值守的库房始终坚持每日消杀制度,对库房的每个角落、每盘电缆,都做到无一遗漏。对于不同设备、材料的码放方式和数量以及注意事项,他熟记于心。多少次灯下洒扫,多少回盘点整理,陈存良每天都认真地做好材料的收发、入库、出货、盘点。在小小的库房来回穿梭,揣在口袋的手机,记录着他的每一步行走。他守护着库房的整齐和干净,更守护着工作的责任和忠诚。

对于不同设备、材料的码放位置、码放方式和数量熟记于心。对物资材料进出库、库存物资数量、品种信手拈来。复工复产以来,老陈管理的料库,入库线缆600多盘,出库260多盘,出入库机柜240台,出入库线槽及盖板1万余米,入库箱盒、支架2160套,出库920套,还有其他小件小料出入库,他没出过一次差错。他用自己的高度责任心,把库房管理得井井有条,为南昌地铁3号线掀起复工复产大干高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老陈说,“每天在库房里忙来忙去,各种作业程序做完,一天的步数都在1.8万步到2.3万步左右。”

老陈步数的“谜底”解开了!在小小的库房里,他严于律己,坚守岗位,默默无闻,用坚实的脚步书写着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对自己的高度自律,对企业的高度忠诚。

一天287个电话

2019年王玺展由西安机场线转战南昌地铁施工现场。同事们都觉得这个人特别怪,天天电话打不停。

王玺展作为项目工程部长,大干的时候,设计方、监理方、项目公司、作业队、劳务队,只要有技术方面问题,统统都找他,每天电话都在100个以上,总是随身携带一块两万毫安的移动电源,“今年5月份最忙时,一个月话费700多,吓了我一条,打了话费清单,才发现最多一天竟接打287个电话……”

作为项目工程部长,他总是往现场跑,整个工程49个节点全程参与,调试阶段的整改消缺也紧盯着现场每一条问题的落实。

“从今年的2月28号复工以后,一直到现在开通了,我一直没离开过工地。”王玺展说,我们项目部的兄弟们基本上都是这样,以工地为家,家里的事儿,经常忙着忙着就忘了。

每天100多个电话对王玺展来说已习以为常,但是经常忙到晚上临睡前,他才想起来,今天还没给远在西藏的女朋友打电话。“有一次连着一个星期没联系,人家生气了,差点要把我拉入黑名单”

“我家在甘肃,刚毕业就背井离乡,家里人现在也能理解我了,都知道我很忙,所以也不主动给我打电话,有时候也挺害怕接到他们的电话,就怕家里有什么事我顾不上回去。”

一提起王玺展,项目部的同事们都夸他特别细心,勤快,又认真。王玺展说:“干了这一行,我就做好了常年在外南征北战的准备。”

王玺展深夜加班看图纸

现在,南昌地铁3号线开通了,王玺展终于给家人打了个简短的电话报喜,然后又抓起手机回复着什么。大伙看到了都好奇地问:“王玺展,你手机上都啥宝贝啊,天天揣手里?”他向大家展示了一下,最近通话中翻不尽的“业主”、“某某部长”、“作业队某某某”;微信会话里全是工作联系人;手机相册里都是现场各种照片,有缺陷、有成品;还有手机备忘录,同事们凑过去一看,全是一条条信号系统知识。“我也是个新员工,今年也看到新的大学生来入职,所以想把以前师傅、同事们和我总结的信号系统的知识总结出来,我参与了编制信号系统培训教材,有十万余字,这样就方便新手学习一下,能让他们更快的独当一面。”他笑着对大伙说。

一个月磨破两双鞋

“他每天把自己泡在施工现场,一天能走六七个小时”一提到南昌地铁3号线信号项目副经理朱晨豪,大家都有着共同的印象。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南昌地铁3号线信号专业施工压力与日俱增,复工后,为了能抓工期保节点,项目部开启了奋力赶超越的大干模式。5加2,白加黑,朱晨豪白天要去盯控现场检查施工工序质量和施工进度,晚上又要开会协调解决现场问题。在机房配线、设备安装、电缆敷设等14个工作面同时开展的情况下,他不仅要要随时随地的掌握每个工作面的施工进度,更要保证每个工作面的施工质量,以避免后续返工的可能。

施工过程中,交叉施工严重,需要协调的问题特别多。彼时,隧道里的民用通信还没有覆盖,手机没有信号,他每天跑上跑下,既在隧道里盯施工,又在地面上做协调,嗓子都嘶哑了。他每天的通话时长累计有4小时以上,能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我来安排”、“我来沟通”、“我来解决”。

他带领着大家走遍了3号线的每一个角落,每日蹲守现场,督促各个施工节点进度,遇事协调处理。在1.2km左右的试车线上硬是一天走了7个来回,最终调整方案,连夜现场预制,保证了试车线的无线按期覆盖,整个项目就属他跑路最多,把黑色的鞋穿成灰色,一个月穿破两双鞋,脚上的水泡也都磨破了。

朱晨豪检查电缆敷设

在外地工作的忙碌让朱晨豪对家人多了一份愧疚。4月26日是朱晨豪妻子的生日,又在施工现场上忙碌了一天的朱晨豪直到次日妻子提醒才想了起来。现在,南昌地铁3号线开通了,朱晨豪说,“我媳妇儿给我守好了‘大后方’,我一个人在南昌也能放心,等不忙了能轮休的时候,我要给她补办个生日,给她买双好看的高跟鞋,顺便给我再买双更结实点的鞋子。”

这些平凡建设者的故事,只是中铁电化人投身南昌地铁3号线建设的一个片段,现在他们收拾起行囊,又准备奔赴新的建设工地,为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添砖加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