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中国经济财画绘 | 中欧班列这十年

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从重庆驶向德国的杜伊斯堡。

【动画】中国经济财画绘 | 中欧班列这十年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3-22 15: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从重庆驶向德国的杜伊斯堡。今年,是中欧班列开行10周年。本期“中国经济财画绘”将带来中欧班列十周年成绩单,看看这一列列“钢铁驼队”在现代“丝路”上走出的新成就。

从重庆出发

2011年,在国家区域政策和服务中欧贸易需求等因素推动下,重庆率先开行了直达欧洲的班列,当时称作“渝新欧”国际铁路。

此后,重庆外向型经济年均增长30%,世界500强企业半数以上落户重庆,团结村口岸外贸集装箱处理量年均增长10%以上,使得地处内陆腹地的重庆,逐渐成为我国出口欧洲的中转站,助推重庆向内陆国际物流和贸易枢纽转变。

十年“成绩单”

10年来,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最初不到20列发展到突破1.2万列,累计开行3.36万列,运送集装箱近300万标箱,运送货物货值超过1600亿美元。中欧班列的时间是海运的三分之一,价格是空运的三分之一,这是它的优势。

近两年来,班列去程重箱率基本达到100%,回程在50%左右。目前,班列运行速度已达到日行1300公里,国内段开行仅58个小时,全程运输时间较早期缩短12%到20%。

“生命通道”

去年疫情期间,班列为欧洲20多个国家运送防疫物资939万件。

由于班列不涉及人员跨境流动,是海运、空运的有力替补,成为国际合作抗疫上的生命通道,为稳定国际供应链、促进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意义

中欧班列的开通,促进了欧洲内陆国家物流网络的利用率,为欧洲商家提供了新的运输途径,也使得当地产品有了更广的销路。

而对于中国,班列让内陆城市“沿海化”,促进了重庆等内陆城市的产业升级,是开放的新高地。

未来

未来,中欧班列将如何更加高效地发挥其潜力?

业内人士认为,中欧班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出口驱动型。像当初的重庆,参与到国际供应链产能合作中。第二时期,是运量规模驱动型。去程运量增加,但回程空箱率矛盾凸显。第三时期,是新增贸易驱动型。为缓解发送和到达的不平衡,班列开始推出运输和贸易一体化的新业务,对促进中国和欧洲的贸易平衡有积极作用。

未来,班列还要在信息联通、数据化、规则体系、单证流转等方面下功夫,从而进行更加高效的联通,发挥出班列的潜能。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