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华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力服务乡村振兴

来源: 东方网
2021-08-11 16: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30日至7月5日,安徽新华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一行15人,开展了为期6天的“聚力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通过深入走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刘套镇,实地调研业庄村乡村振兴优秀经验,直播助农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大庄葡萄销售三类形式,以大学生视角见证、挖掘和展示乡村文化和产业特色之美,以实际行动聚力服务乡村振兴。

深入走访:“热爱”促书画产业兴旺

“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这句话在宿州市萧县刘套镇已成为共识的俗语。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深入走访得知,在当地,书画已然从兴趣爱好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一环。“书画已从零零散散的个人爱好迅速发展形成了产业链,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向外推广。”中国著名工笔兼写意画家吴信行说。

“热爱”促书画产业兴旺。安徽新华学院供图

因对生活充满热爱,将源源不断的灵感以书画的形式记录在了纸上。走访期间,画家董贤慧为实践团队现场演示,铺纸、舔墨、挥毫……边作画边细心讲述她画牡丹的经验和每一笔的深意。

“热爱”促书画产业兴旺。安徽新华学院供图

据了解,萧县拥有全国最早成立的县级书画院和农民书画院,刘套镇便是萧县书画的缩影。写字、画画已成为萧县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实践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深入走访,在与当地两位画家的互动交流中,我们意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对于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珍贵价值,同时也在书画艺术浓厚的氛围下提升了美育成效。”

实地调研:实践拓宽新模式

萧县杜楼镇业庄村在党建引领下,结合当地实际,以“产业+村集体”发展模式,助力接续乡村振兴。业庄村通过抓主导产业,抓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实践拓宽新模式。安徽新华学院供图

团队一行首先在业庄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场地听取了该村脱贫攻坚的优秀经验分享,同时业庄村村书记向实践团队介绍了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计划。其次,团队一行实地走访了当地芦笋种养业扶贫基地和萧县鑫地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详细地解答了团队成员的疑惑,就芦笋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的创收感到欢欣,同时也对乡村振兴战略表示由衷的赞叹。最后,团队成员在社长的带领下,走进大棚,帮助劳动人民采摘成熟的瓜果蔬菜。

  合影留念。安徽新华学院供图

通过实地参观业庄村和合作社,团队一行真切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变化。“党和国家提出了正确的乡村振兴战略。村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做到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因地制宜、团结一心为村子做贡献,共同用勤劳的双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团队成员陈思敏说。

知行合一:果园助农增收

为更好落实乡村振兴发展理念,实践团队还来到了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大庄葡萄养殖基地为马路边的农民摊贩开展理论宣讲。

据悉,当地的葡萄售卖目标客户多是路边停靠的路人,摊点后的葡萄棚可免费供参观和采摘,以最直接和传统的方式开展葡萄买卖。为此,团队成员利用所学专业特长,与当地葡萄农户沟通营销策略,并提议利用当下火热的“网络直播带货”方式,让更多农户认识到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趋势。

在葡萄大棚助农行动,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分工协作,以团队合作之力,帮助农户卖出了多箱葡萄,在服务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安徽新华学院始终坚持育人导向,致力于鼓励青年学子返乡、下乡,在与百姓深入交流中感受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实地调研中增见识、长才干、做贡献;在社会实践常态化中增强青年社会化能力;在乡村振兴服务中勇担责任与使命。(计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