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院已在路上,普惠14亿人,节省海量就医时间

来源:东方网    2021-10-19 16:32
来源: 东方网
2021-10-19 16: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14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文件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医院,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形成,医疗服务区域均衡性进一步增强。

实际上,国内诸多医疗机构已经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智慧医疗领域近两年已经默默发力耕耘,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感觉到,就在这一两年间,全国各大医院都在变,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智慧。

一、高速变革

“黄码,黄码,迅速把黄码的核酸检测通道解决了,和绿码必须分开,对,不能接触!肯定,预约、登记全部线上,走特殊通道。”疫情防控紧急时,广东省人民医院信息科刘主任带着团队忙的热火朝天。

“对,不用专门跑一趟取药了,所有药都可以直接送到家,要是复诊的话,直接微信小程序,线上找我们的医生就行,不用再跑了。”最近,武汉市同济医院的医生、护士们经常对患者们如此嘱咐。

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大厅里,忙碌奔波的病人及家属们,有的忙着扫码缴费,有的忙着预约,预约、缴费都更加便捷,排队的人越来越少,而就在大厅的一角,看着这一切的淼淼忍不住哭了,他来自微信支付团队,今天来医院调研,就在此刻,他亲眼看到自己和小伙伴忙碌了许久的代码、程序、服务、功能,终于帮到了很多很多人,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我们中山一医生名片上都有企业微信的二维码,可以直接分享给现场看病的患者,再找这位医生复诊,不用再跑医院了,直接通过企业微信二维码就可以联系挂号……我们这已经从各个流程上,给病患增加便利性。”谈起智慧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责信息建设的张武军处长很是自豪。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感觉到,就在这一两年间,全国各大医院都在变,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智慧,更加线上化;

挂号、缴费、检查、取药……各个就医环节的排队现在正在缓解,就医流程得到了极大优化;

挂号实名、人脸识别、身份证绑定、小程序确认,多种措施作用下,曾经为人深恶痛绝的医院黄牛现象已经大幅减少;

住院自理、扫码订餐、复诊线上、取药线上,康复理疗小程序预约,心理咨询线上诊疗……

“智慧医疗”是一场造福十四亿人的伟大运动,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恢弘的福祉工程,正无声无息的润入神州大地。

全国3.4万家医院、100万家医疗机构,微信等互联网企业、成百上千家服务商,成千上万的人,为了高效守护14亿人的健康,正在全力投入这场变革之中。

二、干就对了!

已无人能够说清,这场伟大的“智慧医疗”变革到底起源于哪家医院。

有人说是出于国家卫健委的2019年、甚至更早的政策引导,就是在卫健委的智慧医疗的文件指引下,全国医疗机构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变革。

还有人说,早在政策出台之前,2014年、15年,有些地区、有些医疗机构就已经开始干了,就因为这些提前动手的地域,大家弄到现在,标准不统一,转院、检查标准、病史这些接口繁多的要命;

还有人说,智慧医疗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推进,一直都有人尝试,2014年左右,国内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都未能落地,最终成为资本泡沫;

但所有人都确认,就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和国家政策的扶持,让智慧医疗得到了爆发式增长。

在疫情影响期间,传统的线下面诊、就医模式受到了极大影响,但病人是禁不起等待的,用药是禁不起等待的,疫情爆发后,卫健委、发改委等中央部委共发布了14条支持互联网医疗卫生的通知、文件或程序,让智慧医疗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

疫情阶段,为了维护病人的诊疗、用药,全国所有的医护人员、平台企业工作人员、服务商心里就一句话:干就对了。

微信事业群开放平台基础部负责各类医疗小程序的对接、底层搭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是在疫情期间,医院也不能让患者来院面诊,这些本来是在线下问诊的医生就都搬到线上来了。就在2020年上半年那段时间,我们这边一下子涌现出来800多个在线问诊的小程序,全部是用小程序来承载的。那时候一批服务商投身其中,快速去搭建小程序框架,快速帮医院上互联网小程序,极大的方便了全国患者。

就在疫情期间,一些应急举措也极大拓宽了智慧医疗的应用范围,开拓了应用场景。2020年2月疫情最严重期间,广东省对口驰援湖北荆州,当时荆州医院救治任务繁重、诊疗压力巨大,荆州地区仍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居民出门就医不方便,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诊治、咨询面临较大困难。广东省除了派出诸多医护人员奔赴荆州战疫最前线,还组建网上医疗队,实现荆州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后方优质的线上服务资源,为前方“主战场”减负。网上医疗队由广东15家高水平医院互联网医院组建,其中有13家省属、部属高水平医院、2家广州市属医院,整体实力雄厚,部分医院综合水平、专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1100多名各专科的医生自愿报名参加,每天分三班从8点到20点为荆州市民提供连续服务。荆州市民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实现了免费问诊咨询。

湖北战疫虽已过去,但回首时才发现,疫情成为了“智慧医疗”的助产师、广告栏、体验屋。越来越多的医院、病人,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熟悉、体验、接受了智慧医疗。

三、太方便了

“每天2万人来我们省中医这看病,我们单日调剂处方要有3万余张,开出去的中药饮片使用量超过13吨,”广东省中医院的负责信息建设的傅处长谈起这些数据意味深长。广东省中医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年服务患者量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中医医院前列。2019年医院年门诊服务患者量达到72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15.8万人次。医院床位3077张,拥有超过25亿元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是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医医院。

傅处长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智慧医疗极大提升了就诊效率,降低了病人的就医成本。直接来看,以前病人看病需要挂号、面诊,如果需要检查,那还需要交检查费、等检查报告,拿报告再次面诊,拿到医生处方,然后缴纳药费、取药,整个流程涉及到挂号费、检验费、医药费三次缴费,涉及到挂号排队、候诊排队、交检查费排队、检查排队、等报告排队、缴纳药费排队、取药排队等一系列环节,至少三次缴费、七八次排队等候,没有半天到一天时间,很难完成一次就诊。现在通过智慧医疗,从患者在门诊的全流程,预约挂号、挂号、缴费,到后续的发药,全部可以线上完成,微信支付直接完成,再也不用排队缴费了,等药快递到家就可以。整个就诊流程大幅缩短,每天这13吨药不用病人等待了,平均就诊时间至少缩短了4个小时。每天2万人就诊,全年700万人就诊,就这智慧医疗流程改造,省中医就给病患们节约了2800万小时。间接来看,很多外地来的病患,以前为了就诊得提前来医院附近住宿,病人往往还需要家人陪护,路费、饭费、住宿费,加在一起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复诊完全可以通过线上,通过小程序预约就可以,对慢病管理,省中医的医生们还可以主动约病人复诊。

微信负责支付的负责人表示,患者和医院的交互经历了三个阶段:1.0阶段,患者去窗口排队缴费;2.0阶段,患者去自助机上缴费,自助机已经分流了窗口排队的一部分人;3.0阶段,微信支付介入了,通过微信支付、以及公众号、小程序去做进一步的分流和承载。其中,微信在这里做的不只是支付这一块,可以完整为患者、医院提供支持,可以先从微信完成挂号,获取到待缴费订单,再微信支付缴费。我们给医院提供了微信生态里的一整套解决方案,经过疫情后,医院和患者对此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像一些儿童医院缴费用户都是爸爸妈妈,比较年轻的80后、90后人群,他们接受度非常高,像湖南省儿童医院现在已经取消了自助机缴费模式,通过线上引导,再加上用户年轻化,90%以上的缴费都是来自于微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10年,入选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委省共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联合牵头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蝉联2018、2019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第六、华南第一,2020年9月5日,获得“2020全国智慧医院建设优秀案例”授牌。 8月中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责信息建设的张亦武处长介绍说:智慧医疗面向三类人群:患者、医务人员和管理者。智慧医疗,就是医疗的工作;智慧服务,关注服务点,医疗要有温度;智慧管理,是提高效率,高质量发展。中山一院现在主要做互联互通,和电子病历这两大支柱问题。互联互通,要解决医疗数据实现交互,实现数据标准、采集、交换、运用。电子病历承载、反映了医疗活动的一体化,包括服务的过程,这是智慧医疗的基础。中山一院目前已经完成了互联互通十佳,通过电子病历五级,现在准备电子病历六级。智慧医疗的推进,极大改善了病患的就医体验。

2020年10月16日,国家卫健委在北京发布《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发布会上介绍,2019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87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14.7%。

时间是有限资源,每人一年只有8760小时,诊疗人次87亿人次,不计算陪诊人群的经济、时间成本,不考虑复诊线上化后节省的就医差旅费等支出,仅仅粗略计算,通过智慧医疗,按80亿人次计算,每人次节省出来四小时,全国有320亿个小时从就医等待、流程、排队中释放了出来;320亿个小时就这样通过智慧医疗的方式,从国民总时间中释放了出来。

让我们用个更加量化的指标,来看看这320亿个小时的价值,2020年1月,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宣布,按平均汇率折算,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10276美元。以此来推算,节省的320亿小时,约等于2200亿的价值。

给80亿人次节省出四小时,这只是智慧医疗的初级发力。在卫健委系列政策的引导下,更多无限可能,正在通过智慧医疗的方式陆续展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