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召开 中国中化副总经理钟韧做主题演讲

来源: 东方网
2021-10-28 16: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10月,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在宁波盛大召开,作为全球五大石油化工行业会议之一,此次会议以“畅通内外双循环,拥抱发展新时代”为主题,立足全球疫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探讨世界石化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石化产业绿色复苏、全球能源与化工市场展望等重点议题,以期通过思想与智慧的碰撞,帮助石油化工行业领军者更好应对“双碳”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大会吸引了超过1500位石油化工领域精英、180余位来自全球的专业演讲嘉宾以及30多个石化集聚区的政府决策者们参与其中。

中国中化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化能源总经理、党委书记钟韧受邀做了题为《“双碳”目标下石化企业的新使命、新征程》的大会主旨演讲。他指出,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全球深层次的紧迫危机,碳中和正在成为全球各国的广泛共识,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略显不足。当前,发展中国家更为急迫地要解决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及气候应对要求持续降碳之间的长期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国提出了中国解决方案、做出了庄重承诺。10月24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双碳工作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减碳目标、路线及措施,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也将是一种“新的增长战略”。

其次,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在加快,能源企业也在加速转型。碳中和目标下,随着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经济性持续改善,化石能源受到冲击。但中短期来看,化石能源仍难被完全替代,减排并不意味着排除所有的化石燃料。9月在陕西考察时表示,“能源产业要继续发展,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据机构预测,在温和情景下,2050年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分别为14%、18.1%和13.1%。

第三,双碳目标下,中国的石化行业将面临着发展新格局及新机遇。行业的布局呈集群化发展趋势,应从原料结构、加工路线到产品结构进行全方位升级,积极拥抱数字化及智能化,主动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为上下游赋能,切实地降低全产业链条的能耗及排放。同时通过多能利用、技术装备节能改造、负碳吸收技术、资源及能源的绿色低碳化、积极有效地管理碳资产及碳信用等多方式、多渠道共同推进产业低碳发展。

“十四五”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化能源作为中国中化旗下的传统优势业务板块也在积极行动。公司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和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创新实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脚踏实地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业务。

凭借70年发展沉淀的大宗能源国际贸易经验及渠道,及丰富专业的石化仓储物流经营管理经验及能力,中化能源积极介入LNG国际贸易业务,以满足国内能源结构转型、区域市场旺盛需求和炼厂清洁燃料替代。在做好现有传统燃油加注服务的同时,公司通过建设“油气光电氢服”综合能源示范站,扩大了企业网络效应,以高质量服务为抓手,推动终端渠道业务转型升级。

秉承“科学至上”的理念,中化能源积极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智慧炼厂的转型改造,实现炼厂资源配置优化以及设备、能源、生产、销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炼厂经营管理精细化,安全环保预测预警前置化,实现全厂运行成本和物耗成本最低化、产品综合价值最大化。特别是在能耗减排方面,进一步加强炼厂能源消耗统计及监测,实施清洁生产、节能节水减排和循环利用措施,通过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系统、全过程,实现了炼厂能耗、碳排的双下降。此外,公司密切关注、并与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紧密结合,积极规划布局先进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储能材料和新能源材料。

与欧美“双达峰”“双下降”模式不同,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仍处在“双上升”阶段。中化能源深刻认识我国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现状,深度挖掘碳交易市场机会,探索开展碳资产开发、管理和交易业务,开发碳资产管理数字化平台等,积极开拓碳金融这一新兴业务。今年上半年,公司通过购买等量风电对中东到中国的某航次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了核证抵消,完成了国内首例油轮航次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石化行业面对变革,有机遇、有挑战,中国中化作为行业一份子,将继续以“价值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原则,瞄准清洁低碳战略方向,持续推动炼化业务转型升级、开拓低碳能源业务及提升终端服务内涵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及产业数字化平台、拓展碳交易业务,为推动“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