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助力大城市二次发育

来源: 东方网
2021-12-03 12: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通勤指的是从居住地往返工作地的交通行为,是连接生活与工作的纽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住地和工作地分离的现象愈加显著。“职住分离”现象意味着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增长,通勤问题不仅挤占了人们的时间,也增加了经济成本,而且还影响人们的情绪,降低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一小时通勤圈有多大

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交通报告》也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交通强国,形成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

随着交通技术的升级,城市半径不断突破旧的极限值。汽车时代,这个“圈”的半径是30公里。当下,这个圈的半径是40公里。在东京、纽约,这个半径是50公里。未来,这个圈的半径有望扩张到80公里。但无论怎么扩张,在城市居住的人要想获得良好的通勤体验,都不能超出“一小时通勤圈”。

据统计,北京、深圳、重庆的通勤空间半径均为40千米,上海为39千米,昆明则为27千米。通勤空间半径越大,说明城市通勤紧密联系的空间范围越大。远距离通勤往往对轨道交通的依赖度较高,通勤空间半径大,也对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以及跨城的轨道交通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何建设一小时通勤圈

打造都市圈交通网,加快构建一小时通勤圈,是我国推动都市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拓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行领域。一小时通勤圈的建设需要轨道交通、公交服务、共享出行等多种交通方式协同发展,覆盖到公众通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所以一方面,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都市圈的交通网络,并且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发车频次及车速。

目前,我国主要36个城市中,1公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最高的城市是广州,达到了37%,其次是武汉为35%,上海为33%,成都为32%,比例最低的济南仅有1%,在这背后,意味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不过,在传统业态下,基础设施的改造和重建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及运维成本。例如广州地铁为了优化“第二趟班次10分钟到达”,就曾花费了千万级的费用。

这不仅是广州地铁一家企业面临的难题,而是整个交通行业都想突破的困局。通过平台化、互联网化的方式,则可以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开发效率。

事实上,这就引出建设一小时通勤圈的另一方面,即加快交通数字化建设,迈向智慧出行。

数字化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智慧城市的整体视角去构建和设计。当前,虽然交通系统硬件设施越来越发达,但仍存在资源未打通的现象,很多交通单元是独立的孤岛。分散形态下,协同调度成本增加,出行的痛点依旧存在。

实际上,这也正是互联网科技企业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腾讯作为一家“连接”多端的生态型企业,依托自身的数字技术积累和服务生态优势,做出了很多创新与探索。

在今年腾讯的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将自身在智慧交通领域内的能力总结为“123能力圈”,其中,一大系统指的便是交通OS。据了解,腾讯交通OS能够接入各类交通设备和各类子系统,并融合多源数据,借助时空计算、AI推理、大数据分析、用户触达等各种能力,最终标准化数字资产、模型化设备控制,为行业应用开发提供支撑,使基础设施效能最大化,为行业用户提供便捷高效可持续迭代的服务工具。

除了统一的交通系统平台,通过实时孪生和C端触达,也能极大提升运营效率。腾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数字空间中将实时城市交通还原成一个平行的数字世界,构建了一个集感知、调度、管理、应急、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孪生服务平台。该平台为实现交通态势感知“一张图”、交通管理“一张网”和交通服务“一键直达”奠定了基础,为城市交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可看、可知、可管、可控”的未来交通管理系统。由此,能够提升对整体交通系统运行态势的感知、决策和指挥调度能力,助力相关部门和企业并更好地开展城市交通规划。

数字技术助力城市二次发育

数字化技术是延伸一小时都市通勤圈、助力城市二次发育的重要支撑,目前数字化技术也已经在智慧交通领域广泛应用。

2019年,腾讯与广州地铁联合成立了“穗腾实验室”,并推出了智慧轨道交通操作系统穗腾OS,重点支撑智能安防、智能客流引导和智能站务管理等车站级业务的智慧升级。今年9月,穗腾OS2.0完成了由车站级到线网级的升级,打破了传统轨道交通系统“单一功能定制”的设计模式,为行业提供一种可随需迭代、灵活拓展的数字底座。

去年5月,在腾讯云技术支持下,国内首款车路协同公交应用“潇湘出行”微信小程序在长沙上线。乘客可以实时掌握公交关键信息,解决乘车时间未知问题。

同时,腾讯与湘江智能创新中心、希迪智驾等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共同为长沙公交打造一体化出行服务方案。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实时感知分析城市动态信息,指导全市公交线网的布局优化与智能调度;融合腾讯C端触达及希迪主动式公交系统能力,实现线路站点精准选取、公交信号主动优先,极大提升了当地的通勤效率。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未来,中国城市的“一小时通勤圈”将会在物理空间上越来越大。当前,不少城市已经在建设高速地铁,例如广州地铁18号线,时速就高达160公里,把50公里外的南沙拉入半小时生活圈。这对轨交智能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基于云计算、5G、大数据、AI、安全防护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能力,越来越多像腾讯一样的创新者将会加入进来,升级构建数字化交通平台以及构建基于场景的智慧应用,助力打造更快通勤圈的同时,为通勤路上的人带来更美好的体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