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全国政协委员、江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提出了关于健康上网,加强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的提案。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法律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
随着国家出台法律、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企业依法执行规定,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数据显示,有四成家长显著感知孩子游戏时间变短,85.8%的未成年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被防沉迷限制。范小青认为,这样有利于未成年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学校和家庭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社会实践,有利于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范小青指出,由于部分家庭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落实、实施家庭教育,放弃监管责任,致使部分未成年人突破防沉迷措施,长时间玩游戏和不理性消费问题,仍时常发生。为巩固游戏防沉迷新规取得的成绩与效果,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她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家庭的网络素养学习。如果没有家长的监管配合和积极参与,游戏防沉迷不可能完全到位。家庭是社会的原子单位,家庭作为孩子接受启蒙教育和日常使用网络的主要场所,也应承担起一定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责任。父母的网络素养,对未成年人有直接言传身教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要加强指导,拉动社会多方力量,设计、编写网络素养学习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开放,加强家庭的网络素养学习;在政府综合协调下,社会、家庭教育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发力,严格执行法律要求,大人和孩子健康上网,让互联网助力孩子成长,减少不健康的行为。
三是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发挥作用。建议升级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增加身份信息与公安部系统核对,增加人脸识别程序,确定游戏玩家是否为未成年人。在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游戏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应承担相应的企业责任,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贡献力量。
(编辑:刁云娇 李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