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115家上市公司拟推出员工持股计划

截至5月23日,今年以来拟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A股公司数量达115家,其中不少公司系首次尝鲜。

今年以来115家上市公司拟推出员工持股计划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2-05-24 07: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3日,今年以来拟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A股公司数量达115家,其中不少公司系首次尝鲜。通过员工持股计划等方式完善长效激励机制,正成为上市公司加快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龙头公司接力

时隔一年,格力电器再抛员工持股计划,并表示:公司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为与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确保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公司拟实施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进一步完善股东与经营管理层、中层干部及核心员工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格力电器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专用账户中已回购的股份,股票规模不超过9472.8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1.60%。本员工持股计划份额将由经董事会认定对公司整体业绩和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层干部和核心员工优先认购,其中拟包括董事(不含独立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共计8人或9人。若份额有剩余,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将再结合自身情况依法认购。

格力电器并非个案。在内外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提出新挑战下,一大批龙头公司将业绩目标与长期激励紧密结合,促进公司持续、健康、长远发展。

5月17日,国内硅料电池龙头通威股份发布《2022-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资金规模不超过28亿元;4月29日,全球工程机械龙头三一重工发布《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资金规模不超过4.85亿元;4月23日,新能源车龙头比亚迪发布《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资金规模不超过18.5亿元等。

员工持股计划逐步回升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3日,今年以来已有115家A股公司发布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同比增长15%。其中,不少公司为常客。例如,汇中股份5月20日发布《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云图控股5月17日发布《第四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等。

也有不少新面孔。4月27日,红蜻蜓发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资金规模不超过6799.80万元;3月30日,九阳股份发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资金规模不超过3.5亿元等。

从股票来源看,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购买是主流,也有部分公司采取定增方式。从资金来源看,以员工薪酬及自筹资金为主;部分公司增加了“向第三方融资”渠道,如通威股份、中孚信息等;部分公司资金来源为净利润提取的奖励金,如三一重工、汇顶科技、怡亚通等。当然,不少公司的资金来源多元化,并不局限于单一方式。例如,通威股份资金来源于公司控股股东借款、参加对象的合法薪酬、自筹资金及员工持股计划通过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如有)等。

不止是吸引及留住人才,把员工持股计划的解锁条件与业绩增长挂钩,是众多上市公司设立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尽管比亚迪最新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参与对象无需出资,但有业绩考核指标:2022年-202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0%、20%及20%。

“现阶段的员工持股计划多是激励型的,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授予员工。这里会有价格折扣,折扣其实是一种激励,自然会与企业的业绩考核、分批解锁挂钩,体现激励约束对等原则。”荣正咨询资深合伙人方攀峰认为,评估一个员工持股计划方案的合理性需要综合考虑各要素,“而不是只盯着某一个要素,如折扣是多少。”

业绩考核不确定性增大

格力电器在推出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同时,拟调整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业绩考核指标,并增加净资产收益率考核指标。如将第一个归属期中的“2021年净利润较2020年增长不低于10%”调整为“2021年净利润较2020年增长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

格力电器对此表示,2021年公司推出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以来,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经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但公司管理层仍会继续将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原定业绩目标作为年度经营指引努力实现。年报显示,格力电器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30.64亿元,同比增长4.01%。

“设定业绩考核指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相对股权激励而言,员工持股计划整体上会灵活一点。”方攀峰表示,“在目前形势下,无论是股权激励还是员工持股,设定考核指标都会很难。如果业绩指标设置不合理,不仅方案很难获得市场认可,还会面临监管问询的可能。”

方攀峰说,“业绩指标设定要契合行业形势和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能刻意追求每年都有大幅增长,但趋势上看公司考核业绩在激励周期内有一定改善。不同行业的周期性特点不一样,周期性强的上市公司就要考虑这一影响,必须做一些创新的考虑”

“员工持股计划是持股员工与公司之间的一个契约,在这个契约里,达到什么业绩条件对应获得一定预期收益,双方朝着这个共同方向去努力就是了,最终还是要创造增量价值才能持续。”方攀峰表示,“如果员工不接受,方案就没有操作性;考核目标董事会、股东会不认可,方案也无法顺利推进。”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