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不超过200元,每桌只有8个菜……”如此简洁的“满月宴”,这是在赤峰市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阿日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牧民食堂”能看到的真实一幕。
翁牛特旗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把乡风文明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苏木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嘎查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阵地,加快深化移风易俗,让新时代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吹进千家万户。
牧民食堂外观
打造“牧民食堂”向不健康社会风气宣战
盛夏时节,草原美如画卷。从翁牛特旗乌丹镇驱车出发,向东北行驶约百余公里便到了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该地域面积960平方公里,有13个嘎查,2800户牧民,共计7712人,其中蒙古族占90%,汉族占10%。
格日僧为蒙古语,汉泽为“牲畜的脯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这里水草丰美,后来由于过度砍伐、开垦、放牧,沙化严重。近年来,格日僧苏木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按照旗委、旗政府“东部治沙、西部治土、中部抓园区建设”的总体部署,通过以路治沙、引水治沙等举措,加快沙地综合治理,在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原来,格日僧苏木全境只有一条砂石路,如今柏油路已畅通全境,并修建了3条穿沙公路,使得公路两侧十余万亩沙地得到了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恢复。与此同时,为了把生态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引进了沙生植物加工厂,把沙生植物变成牛羊的饲草料,真正做到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格日僧苏木积极贯彻禁牧要求,牛羊进行舍饲养殖,推广种植青储饲料植物,格日僧苏木境内坚决不使用农用地膜,富足的同时打造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杜绝使用地膜的样板。
然而经济的振兴,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使当地农牧民摒弃掉一些乡风中的“陈规陋习”。据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党委书记僧格介绍,相当长的时间里,当地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讲究排场与档次,互相攀比之风愈演愈烈,由此带来三大不利影响,让农牧民们苦不堪言,压力巨大。一是极大地增加农牧民的经济负担,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二是对当地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也造成了污染和破坏。三是偏远嘎查的农牧民需要到大一点的镇上操办红白喜事,酒后开车返回时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抓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标准化建设的契机,经旗委宣传部审核和指导,在阿日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了一处“牧民食堂”。旨在向各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宣战,通过物质优惠、精神鼓励、宣传引导、志愿服务等方式,将牧民食堂逐步打造为凝聚群众、以文化人、摒弃陋习、成风化俗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牧民食堂”让新时代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位于格日僧苏木阿日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牧民食堂”,由嘎查闲置旧房屋经改造、翻新后,于2021年底建成,2022年初开始运营。食堂占地约300平方米,设有14张餐桌,能够容纳150多人就餐,彻底解决了农牧民遇到红白喜事需要自己租大棚搭建场地的问题。食堂里冰箱冰柜、桌椅餐具、饮水机等厨具一应俱全,供农牧民免费使用。食堂水电费由集体经济补贴。“牧民食堂”招募了有厨艺技术的志愿者,免费为农牧民提供炒菜服务。来这里办理红白喜事的农牧民只要带好食材,就能便捷、顺利地举办一场宴席。
本着新事新办、勤俭节约、统一标准、注重情感交流的原则,“牧民食堂”还设计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比如,礼金不超过200元,每桌不超过8个菜,对烟酒的单价和数量做了相应规定……此外,“牧民食堂”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一切从简的理念,通过张贴牌匾、挂横幅标语等宣传手段,引导农牧民养成厉行节约的习惯。
“牧民食堂”运营后,立即在广大农牧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在党员干部的带动示范下,群众从试验到适应,目前已完全成为全嘎查的一种生活惯例。截止目前“牧民食堂”已成功举办了十余场红白喜事活动,获得了农牧民的普遍好评。讲排场没有了,攀比风不见了,礼金减少了,环境卫生改善了,酒后滋事杜绝了,压在群众心里的“大石头”消失了。 “牧民食堂”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之为“天边的朵蓝”(草原深处的“温暖”)。
牧民朝格图说:“今年5月份,我在牧民食堂给我的儿子举办婚宴,一共12桌,最后算起来,比到镇里饭店要节省3000多元钱,铺张浪费的现象没有了,这个食堂办得太好了。”
牧民才音吉亚坦言,过去谁家办红白事都在家里,亲朋好友来得多,家里拥挤,没地方坐,觉得很失礼。如果到格日僧苏木所在地或者海拉苏镇招待吧,距离都20多公里,十分不便。“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东奔西走了,几分钟就到了,而且食堂挺大,比家里宽敞、舒适。”
牧民照日格图说道,过去这谁家办事,首先就得考虑随多少份子,多了随不起,少了没面子,很是烦恼。有了牧民食堂后,食堂会监督不能超过200元。“饭菜都比较简单,你随得少一点,主人也不会挑你。久而久之,大家就都习惯了。”
“你看,牧民食堂张贴了很多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标语,来的人都能受到教育,特别是餐前,德高望重的长辈讲家风家教、嘎查干部讲党的政策。”阿日嘎查党支部书记恩和乌力吉说。
荆爱民,是一位在“牧民食堂”给农牧民们办宴请做饭的汉族志愿者厨师,经常对蒙古族群众提供帮助和服务。他坦言,当地红白喜事、人情往来攀比的风气很重,一直以来都没有好的解决方式,如今运营半年的“牧民食堂”却慢慢地把当地攀比的习俗给改变了,真正减轻了基层群众的负担。
“牧民食堂”的建设一方面节省了开支、减少了浪费,另一方面摒弃了陋习,改善了乡风,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了阿日嘎查。翁牛特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长班孟祺表示,“牧民食堂”的出现使当地逐渐形成了“婚事新办、喜事廉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的节俭新风。同时,通过对 “牧民食堂”的宣传引导以及众多汉族志愿者的无偿服务,加深了蒙、汉两民族的沟通和融合,相爱相敬的民族团结故事在这里不断上演,“牧民食堂”已成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逐步深化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下一步,则要把“牧民食堂”推广到其它新时代文明所、站,让“牧民食堂”像一颗包含精神文明成果的种子,在翁牛特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明种子”遍撒牧区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众所周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近年来,翁牛特旗委、旗政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牧区乡风文明提升全过程,将“文明种子”遍撒牧区大地,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阿日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牧民食堂”可谓“一地多用”。它既是牧民的宴会厅,也是会议室还是活动的广场。在这里,平时定期会举办新时代文明理论宣讲、培训、文艺文化活动以及科技助农:如农产品种植、畜牧业养殖技术交流会,乃至牧区防疫等科普讲座。
除此之外,通过“牧民食堂”的凝聚力,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还推出了当地“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9期,每期从格日僧苏木13个嘎查分别评选1户“最美家庭”,通过长期评选,最后让格日僧苏木所有家庭都成为“最美家庭”。其中评选标准是: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家庭和睦、屋里屋外干净整洁等。并对这些入选的最美家庭集中授牌进行表彰,促使他们互相学习,改观了外界对“过去农牧民酗酒、脏乱差的印象”,使得当地的人居环境文明风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据悉,如今在牧区,常年最忙的是瓦匠,他们需要帮助牧民们修葺房屋,改善居住环境。
文明似一道绚丽彩霞,让翁牛特旗的乡村更美丽。人们越来越惊喜地看到,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日益美起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强起来。农牧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在为翁牛特旗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文/邓华)
(翁牛特旗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