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下起“红包雨” 新一轮促消费活动开启

100万元冰雪消费券、400万元汽车消费券、近千万元农产品优惠力度、1000万元家电家具数字消费券……进入12月份,沈阳、海口、武汉、上海、广州等地已发放或计划发放新一批消费券,以加快促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多地下起“红包雨” 新一轮促消费活动开启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2-12-10 07:0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2-12-10 07: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0万元冰雪消费券、400万元汽车消费券、近千万元农产品优惠力度、1000万元家电家具数字消费券……进入12月份,沈阳、海口、武汉、上海、广州等地已发放或计划发放新一批消费券,以加快促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券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升消费意愿,带动更多消费支出,产生显著的杠杆效应。同时,杠杆效应会通过需求端传导到供给端,刺激企业产出,形成良性循环。

多地发放消费券

据微信公众号“沈阳发布”12月9日消息,12月15日起,沈阳将开启冰雪消费券的发放工作,每人每周可以领取1次,每月累计限额4次,总补贴金额为1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12月以来,全国超过40地宣布启动消费券发放相关活动,覆盖汽车、家电、餐饮、文旅等行业。

在汽车消费领域,海口市计划发放400万元消费券,每人/辆车可申领2000元消费券。

在家居家电促消费方面,武汉市12月8日起发放2022“乐购武汉”家电家具数字消费券。设置50元、100元、300元三种面额,投放总金额1000万元。同时,深圳市12月9日启动第三轮“乐购深圳”消费电子和家用电器购置补贴活动,最高按照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

有的地区使用消费券不限品类。比如,上海市发放消费满100抵50元券和消费满50元抵25元券。另外,合肥市联合唯品会派发千万元级消费券,面额分为满200元减100元、满200元减40元、满200元减20元和满200元减10元四种。

12月8日,广州市第二批政府消费券正式向市民发放,涵盖百货超市、住宿、餐饮等场景。

促消费作用明显

今年5月,广州市启动“羊城欢乐购——广购羊城悦来粤好”促消费活动,并向市民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促消费活动取得良好成绩。数据显示,在“羊城欢乐购”消费券带动下,广州市消费金额在一周内环比增幅为17.35%,消费笔数环比增幅为13.49%。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在今年首轮促消费中,广东累计投放涉及金额6.07亿元的政府消费券,撬动消费交易35.81亿元,惠及实体商户21.99万家,“乘数效应”明显。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消费券投向侧重于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省级促销政策和消费券中,汽车、家电、餐饮行业的覆盖率分别为40.5%、32.4%、25.7%;城市促销政策和消费券中,餐饮、汽车、家电行业的覆盖率分别为44.9%、25.4%、24.1%。

东吴证券食品饮料与社会服务业分析师汤军称,消费券的发放有利于促进“消费回补”,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商户具有更强的修复作用。2022年以来,消费券效果已逐步显现,伴随疫情态势边际好转,企业推进复工复产,前期受损的行业及企业有望享受消费券的拉动效应,迎来边际修复。

开源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何宁称,假设2023年发放消费券400亿元,则可以拉动居民消费3800亿元,改善社零增速0.9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2022年前9个月,我国居民存款增加13.21万亿元。近期,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对中国消费者进行的调研显示,有58%的受访城镇家庭希望“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较2019年的调研结果高出9个百分点。

不过,我国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态势。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6%,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付加奇称,10月份销售下降主要是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但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恢复的基础没有改变,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态势仍将延续。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地落实,促进消费系列政策成效逐步显现,商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消费市场有望继续稳步恢复。

展望未来,浙商证券认为,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优化,消费经营场所更加稳定,消费场景更加丰富,消费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

中信证券首席消费产业分析师姜娅称,在配置思路上,一是继续配置疫后修复弹性最为明显的出行链板块;二是动态增加酒类、消费互联网、运动、食品、美妆等赛道配置;三是关注粮食安全、地产产业链复苏主题下种业、家居等板块阶段性机会。

(潘宇静)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