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赋能 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支撑,是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柱。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发现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功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资本市场赋能 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3-03-13 08: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支撑,是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柱。代表委员认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本市场肩负重要使命。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发现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功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挥优势 打造科创企业融资主阵地

现代化国家必须拥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资本市场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天然适配性。

作为“硬科技”企业聚集地,一批处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形成产业集聚,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创业板聚焦“三创四新”,汇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板改革后,更加聚焦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近九成新上市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

北交所全力支持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

“总的来看,资本市场可以增强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适配性,通过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从而在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要发挥资本市场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推进更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科技产业链的现代化。

促进产业转型 引领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枢纽平台,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纷纷借助资本力量,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国上市公司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显示,726家样本上市公司中约有76%的公司开始推进数字化转型,其中制造业企业最多,达358家。2019年至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通过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累计8948亿元,IPO融资金额3674亿元,再融资金额5274亿元。

“资本市场作为要素资本化的重要媒介,在推进数字要素价值挖掘、优化数字要素估值定价及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催化作用。”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龚芳表示。

为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平台功能,支持数字经济发展,3月10日,深交所全资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于3月14日发布深证XR、数字文化、新型显示3条数字经济细分主题指数,发挥指数的市场表征引领功能。

数据显示,目前深市数字经济领域上市公司超400家,在新型显示技术、数字文化娱乐等数字经济细分产业中,深市上市公司已形成一定的领先优势,相关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在A股占比均超五成。

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表示,深交所持续发布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指数产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帮助投资者分享国家科技创新成果。

推进全面注册制

释放资源配置潜能

伴随全面注册制启动实施,资本市场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一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加清晰,资源配置枢纽更加畅通。杨成长表示,全面注册制时代,主板市场将继续积极服务大市值企业、成熟企业,满足好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满足好央企国企整体上市和混改的需求。科创板和创业板将继续服务好“硬科技”和“三创四新”企业,通过板块发展带动市场生态改善,形成支持“硬科技”和“三创四新”的投融资生态和金融服务模式。北交所将积极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提升对中小企业资本服务的覆盖面和效率。

另一方面,直接融资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的重要举措。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应以全面实行注册制为引领,进行资本市场逻辑重构,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改变依靠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格局,释放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潜能。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实施能够有效畅通企业上市融资渠道,推动行业实现较快发展,促进资本市场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注册制使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畅通,特别是对盈利要求的放宽,使更多科创企业能够通过IPO获得足够资金支持研发,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从而有效推动了我国科研创新实力的增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助力我国制造业实现高端化发展。”陈雳说。

(倪铭娅)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