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秋收时,稻花香里说丰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金融行业“头雁”,中国人寿心怀“国之大者”,专心研究“三农”、专业服务“三农”、专注深耕“三农”,持续为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中国人寿充分发挥业务功能和综合金融优势,大力发展涉农金融保险业务。集团旗下寿险公司2022年全年为农村人口提供风险保障近31万亿元,承保3亿多人次。其中,短期险涉农业务覆盖9996万农村人口,向323万人次赔付超52亿元,织密织牢了保险保障网。此外,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振兴专属业务,包含“扶贫保”“美好生活”“乡村振兴”等36款保险产品,构建了多元化专属保险产品体系。在农业保险方面,集团旗下财险公司在售农险产品共计2300余款,农业保险累计为1.53亿户次农户提供4.56万亿元风险保障。
“服务+”:从传统到特色 护航农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中国人寿以保障三大主粮等农作物生产为抓手,着力丰富产品形态与服务模式,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以云南省为例,中国人寿财险云南分公司全力支持当地特色农业做好“土特产”文章,逐步提升农业保险保障程度,承保险种不断扩面,已覆盖全省粮食作物、牲畜养殖、蔬菜、果树、温室大棚、林业等多个领域。截至2023年7月底,政策性农业保险为1657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近5100亿元,累计赔款近20亿元。
从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到油茶海参等特色农产品,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保障度不断提升。小到病虫鼠害,大到暴雨洪灾,中国人寿持续为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大灾小病”纾忧解困。7月底以来,河北省保定、邢台、邯郸等地市发生持续性暴雨,正处于生长期的玉米受内涝水淹,造成大面积绝产、减产。中国人寿财险河北分公司高效开展防汛救灾工作,目前分公司已接到农业保险报案4728件,赔款4700余万元,为1.6万户次的农户进行了理赔赔款支付。
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的情况,中国人寿充分运用银行、投资等优势,形成金融“组合拳”,为农业强国注入综合金融力量。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中国人寿保险资金投资支持乡村振兴领域存量规模超700亿元。
“保险+”:从单一到多元 拓展金融供给质效
我国农业保险已形成保费规模突破千亿的大市场,需要多元投入、持续创新。在创新农业风险转移模式方面,“保险+期货”模式被寄予厚望。在这一创新业务领域,中国人寿同样经验丰富。2016年,集团旗下财险公司响应政策号召,率先在湖北省开始试点“保险+期货”模式。2022年,公司“保险+期货”模式覆盖全国25个省,提供了近70亿元的风险保障。以云南省为例,中国人寿财险云南分公司在当地连续6年承保“保险+期货”项目,涉及天然橡胶、白糖、生猪等多个领域。6年来,已累计承保7.45万户次,承保保额超30亿元。
成本低、理赔周期短的指数保险被中国人寿越来越多应用于保障农业生产,让农户摆脱“靠天吃饭”。以山东省为例,中国人寿财险山东分公司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开展了对虾、大闸蟹、海参、牡蛎等指数保险。其中,滨州博兴南美对虾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为2270户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55亿元;东营垦利大闸蟹、河口海参综合气象指数保险分别提供风险保障6600万元、3000万元;牡蛎养殖碳汇指数保险填补国内海产品养殖碳汇保险的空白,为6280亩牡蛎提供风险保障近1800万。不仅如此,草莓、柑橘等种植作物,也在分公司指数保险的守护下,纷纷获得保障。
随着“双碳”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中国人寿也在加快研发各类绿色保险。例如,财险福建分公司先后在全国率先推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农业碳汇保险、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空气清新绿色保险等。今年又创新推出全国首单海洋生态植被救治保险(互花米草防治专用),在福建宁德福鼎市试点落地,将为福鼎全市1万亩海域生态植被提供1000万元风险保障。
“科技+”:从线下到线上 精准赋能乡村振兴
如何让科技真正走到山间乡野,实实在在为农户分忧,是中国人寿科技赋能农险的初衷。集团旗下财险公司陆续建设集无人机管理、飞行、拍摄、分析一体的“国寿i农飞”平台,全面加快公司农业保险科技的战略部署与深度应用;引入生物AI识别技术,通过对牲畜面部信息采集,赋予身份标识,以此达到精准验标、精准比对;研发智能点数识别技术,对育肥猪存栏量实行精准识别。从家畜养殖到山间田园,从温室大棚到特色种植,“科技+”无处不在。
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出彩。未来,中国人寿将持续坚守保障本源,切实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滋养乡村热土,助力守好“三农”基本盘,为农业强国建设筑起牢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