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9月降息箭在弦上 大类资产配置需警惕预期差

北京时间8月1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八次维持利率不变。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表示,如果抗击通胀继续取得想要的进展,可能会在今年9月会议上宣布降息。

美联储9月降息箭在弦上 大类资产配置需警惕预期差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4-08-02 07:1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4-08-02 07: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北京时间8月1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八次维持利率不变。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表示,如果抗击通胀继续取得想要的进展,可能会在今年9月会议上宣布降息。

机构人士称,美联储在今年9月开启降息周期几成定局,年内大概率降息两次。对于大类资产配置,机构人士认为“降息交易”主线短期有支撑,但需要警惕市场预期的美联储降息节奏和强度与实际情况之间的“预期差”。

美联储表态中性偏“鸽”

北京时间8月1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八次维持利率不变。

由于通胀下降速度不如预期,美联储自去年7月底以来一直将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这是23年来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利率决议声明中,美联储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态度中性偏“鸽”。

美联储表示,通胀在过去一年有所缓解,但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近几个月来,在实现2%通胀目标方面取得了“一些进一步进展”。而在6月会议的声明中,美联储的措辞是在抗击通胀方面取得“温和的进一步进展”。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9月降息是否是合理预期时表示,尚未做出任何决定,根据美联储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整体看法,美国经济正逐渐接近降息的适当时机。

鲍威尔表示,最近的通胀数据增强了美联储对抗通胀的信心。他表示,降息的时机正在临近,“如果得到我们所期望的数据,在9月会议上讨论降低政策利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机构预计年内降息两次

在机构人士看来,美联储在今年9月开启降息周期几成定局。就全年而言,多数机构认为,预期美联储年内三次降息仍过于乐观,两次降息更为合适。

“美联储在此次会议释放的两大信号都支持9月出现首次降息。”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首先,会议声明方面,美联储承认美国二季度通胀进一步下行而劳动市场弱化的情况,并着重强调比起此前偏重通胀的框架,现在关注“双重使命的两端”,即通胀回落背景下劳动市场的弱化将为9月和年内更多的降息打开大门。其次,尽管鲍威尔在发布会中没有承认美联储已经对9月降息进行讨论,但他表示“如果得到我们所期望的数据,在9月会议上讨论降低政策利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此表述已经接近作为美联储主席的鲍威尔可以“暗示”9月出现首次降息的极限。

中信证券海外研究首席分析师崔嵘认为,鲍威尔本次发言的核心词是“整体”“正常化”和“平衡”,预计美联储9月降息是大概率事件。在本次会议提及9月可能降息之后,预计鲍威尔在8月举办的全球央行年会(杰克逊霍尔会议)上将对降息作出进一步指引。

对于美联储年内降息的次数,章俊判断,美联储在今年进行两次以上降息的紧迫性不高,如果过多降息反而可能再次推升通胀水平。所以,目前市场三次降息预期依然过度乐观,两次降息更为合适。

国泰君安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汪浩也表示,美联储大概率9月开启降息,属于预防式降息,预计整体节奏会很缓慢,全年降息两次左右。

短期“降息交易”主线有支撑

美联储9月启动降息的预期背景下,机构人士认为,短期看,海外金融市场“降息交易”主线仍有支撑。

章俊表示,鉴于美国三季度通胀和劳动力市场数据或进一步小幅弱化,消费和投资仍将使美国经济软着陆,“降息交易”依然是主线。10年期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短期仍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但美债收益率的合理中枢短期不应大幅低于4.0%。美股年内有支撑,亦不具备长期下跌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机构人士表示,在研究大类资产配置时,需警惕市场预期的美联储降息节奏和强度与实际情况之间的“预期差”。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市场已经很大程度上计价了年内降息3次的预期,若最终美联储实际降息情况不及预期,则将导致资产价格出现反向修正,需警惕这一风险。”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说。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有望维持韧性,美股调整有望告一段落。再往后,“我们仍然提示美联储9月降息后暂停降息的风险”。

(周璐璐)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