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国际音乐学会东亚协会第八届双年会上,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陈腾博士发表题为《淮河畔的戏曲明珠:安徽省级非遗推剧的生存现状与当代价值》的学术报告,将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国际音乐学界视野,并获得多位权威专家高度认可。
推剧,又称“四句推子”,是在安徽民间舞蹈“花鼓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凤台沦陷后,当地花鼓灯艺人组班到霍邱玩灯,学会“清音调”,后发展为“弦子灯”。1950年,凤台县成立地方戏大众剧团,次年在皖北戏曲研究会上,专家们根据“一条线调”四句一反复的特点,将其定名为“四句推子”,又称“推剧”。2006年12月,推剧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报告中,陈腾从推剧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音乐结构及文化语境等多维度展开分析,指出推剧虽为地方小戏,却是融合了皖北民歌、淮河流域周边多种戏曲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民俗基础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互动性强、贴近生活的演出方式,尤其受到农村观众的喜爱,是我国地方戏曲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报告还介绍了在推剧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关键性人物,被誉为“推剧皇后”的老艺术家杨敏。1956年,杨敏凭借在《菱角湖畔稻花香》中的出色表演,在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奖。她率先在推剧中主演花旦、青衣,结束了凤台县花鼓灯小戏“男扮女装”的历史,并大胆吸收黄梅戏、豫剧等兄弟剧种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杨敏唱腔”。2011年1月,杨敏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剧代表性传承人。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学教授Yvonne Liao在回应环节中指出:“推剧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实践,其演员与观众高度互动的特性,为我们理解民间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案例。这类艺术应得到更多跨文化、跨学科的关注。”另外,由国际音乐学学会发起编撰的《国际音乐文献总录》,特邀陈腾博士将推剧作为中国地方稀有剧种的典型代表收录至其学术辞典,标志着这一安徽特色艺术形式获得国际主流学术平台认可。
陈腾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剧作为安徽重要的文化资源,其保护与传播应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这次能够通过国际学术平台发出声音,并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认可,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方面也表示,将继续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推动更多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走向世界,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