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支持性”方向 精准把握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

聚焦“支持性”方向 精准把握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5-10-27 13:3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5-10-27 13: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日前在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提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专家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坚持支持性立场,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精准把握施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通过动态完善政策框架、加强执行传导释放效能,更好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重处理好“三大关系”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专家表示,在后续货币政策调控中,央行将更加注重处理好短期与长期、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从短期和长期角度看,货币政策既要为当下经济回升向好提供必要支撑,又要避免透支长期增长潜力。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预计,下一阶段,央行将灵活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同时保持政策定力,稳定市场预期。

从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看,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反映出央行对商业银行净息差以及由此产生的经营可持续性的关注。

在处理内部与外部关系方面,市场普遍认为,尽管全球金融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我国货币政策具备充足条件,能够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思路,同时兼顾内外均衡。

“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仍将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继续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董希淼说。

优化流动性期限结构

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是推动经济持续稳中向好的内在要求。市场普遍认为,后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继续大力实施的空间和可能。

在总量方面,专家表示,预计央行将通过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中短期市场流动性的调节;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降准等措施,继续释放中长期流动性,优化流动性期限结构,保持流动性充裕,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今年四季度是稳增长政策发力关键期,央行或通过恢复国债买卖来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董希淼说。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建议,今年四季度可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元流动性,明年可再度降准0.5-1.0个百分点,支持政府债券的前置发行,同时向市场释放政策积极信号,改善预期、增强信心。

在价格方面,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货币政策或可更加注重政策利率的价格型调控作用,持续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降,激发市场主体内生性融资需求。这是当前促消费、扩投资、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在结构性方面,王青认为,未来五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主要包括银行加大科技贷款投放、扩大科创债发行规模、鼓励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等,有关部门或将通过设立和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金融机构考核指标等方式,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领域。

持续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此次央行党委会议提出,动态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加强货币政策执行和传导。专家认为,这是货币政策从“政策制定”到“效果落地”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前利率传导效率已明显提升,这直接体现在贷款利率持续保持低位。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加强与市场沟通、稳定市场预期也是加强货币政策执行与传导的重要保障之一。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表示,近两年央行等部门与市场的沟通明显更加频繁,通过季度报告、例行吹风会、前瞻性指引等方式,不断稳定市场预期。“这样能降低市场不必要的波动,增强政策传导效率。”他说。

往后看,货币政策仍需持续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提升传导效果。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十五五”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有望进一步加强,财政持续扩张、货币保持适度宽松不仅是实现经济总量提升的保障,同时也将是进一步优化结构的支撑。

“后续要继续坚持财政、货币等政策协调发力。例如,在支持重大项目时,财政提供资本金和贴息,货币金融工具提供配套融资,形成合力。”张继强说。

此外,在货币政策框架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日前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有效性,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彭扬)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