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以结构化方式管理数字信息,使数字对象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真正的‘第一公民’,推动这一架构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服务于公众利益。”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辞中,杰出贡献奖得主、“全球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这样强调。
本届峰会于11月6日至9日在浙江乌镇举行,卡恩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杰出贡献奖得主之一发表视频演讲。他指出,互联网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用户规模空前,影响深远。“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作为个体被单独表彰,令我深感荣幸。”
卡恩回顾了自己与互联网结缘的历程。20世纪60年代,他投身于计算机通信网络研究,当时这一领域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他带领团队构建了首个四节点分组交换网络——阿帕网,成为互联网的技术雏形。1972年,卡恩在国际计算机通信大会上成功组织了阿帕网的首次公开展示,向世界呈现了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网络通信方式。
他进一步介绍,自己还主持了卫星分组网络与地面无线分组网络两项关键实验,逐步认识到构建开放式架构网络的重要性——即实现任何网络之间、不受软硬件限制的互联通信。1973年,卡恩与文顿・瑟夫共同开发出“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建立起不同网络间数据传输的统一规则,并通过IP地址体系实现数据的精准路由。“这些早期探索,构筑了互联网运行的基本框架。”卡恩说。
随着互联网进入80年代,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应用逐渐普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NSFNET)及其他政府与商业网络相继出现,推动互联网走向全球性信息市场。然而,卡恩敏锐地意识到,用户仍高度依赖键盘与屏幕的交互方式。为此,他在80年代末提出“智能代理”构想,希望程序能主动为用户执行任务。
尽管该理念因当时的安全顾虑未能广泛落地,卡恩团队转而将其凝练为“数字对象架构”,将数字信息封装为具有唯一持久标识的结构化实体,使其同时面向人类与机器可读可处理。“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参与互联网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这一架构正展现出关键价值。”卡恩表示。
他创立的美国国家研究创新机构(CNRI)近期推出“DOIP–MCP连接器”开源工具,有效打通了数字对象与AI系统之间的协议壁垒。卡恩特别提到,中国多家机构已在科研与信息服务中积极引入该架构,开展多样化的本土实践。
目前,数字对象架构的全球协调由设在日内瓦的“数字对象规范命名机构”(DONA)基金会负责。卡恩透露,基金会董事会中有两位中国成员,其中一位担任副主席,展现出中国在互联网技术治理与标准共建中的积极参与。
面向未来,卡恩呼吁互联网继续朝着开放、智能与可持续的方向演进,不断优化信息结构与服务体系,更好地赋能人类社会。“互联网的明天依赖于全球协作与集体智慧。让技术真正为人所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愿景。”他在致辞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