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宾礼书法家赵善正:十年磨得铁砚穿

来源:东方网 
2017-09-25 16:59:22

舞象之年,初习书法。早年赵善正的父亲酷爱书法,亦想让赵善正在此方面有所成就,无奈赵善正幼时活泼好动,全无学习书法之意。

国宾礼书法家赵善正:十年磨得铁砚穿

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1962 年赵善正17 岁,正上高中二年级。他回忆道:“我当时作文写得不错,经常贴到墙上当范文,但是字写得实在潦草,甚至有时自己都认不清。”潦草的书法,很难决胜高考。高二的时候,老师曾为此专门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写的字应当让别人认得清,更不能有错别字。高考时阅卷老师看不清你写的是什么,会扣很多分。”

那个时代上学和当兵是人们公认的农村青年仅有出路。由于极左政策下,家庭成分不好的人是没有资格当兵的。这样一来,他能选择的路就只有高考。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能脱离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字。随即买来笔墨纸砚,找来字帖,开始了与书法的结缘。那时他每天中午回到家撂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练字,母亲叫他吃饭都顾不上。就这么固执而又认真地坚持了一年。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果然大有长进。这次学习书法的经历,为他以后在书法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身体抱恙,重拾书法。高考结束后,赵善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大学期间,恰逢“文 革”兴起,因为字写得不错,纷纷有人来找赵老抄写大字报。开始用楷书写,后来写得多了,又学习了行书,他用同样的努力和刻苦投入到了行书的练习中,为日后在行书书法上有更高的造诣打下了基础。1968 年从北方交通大学毕业后,受文 革的影响,赵善正被分配到内蒙边疆劳动锻炼,每天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也没时间更没有条件练习书法。加之当时的社会被一种压抑的氛围笼罩着, 深感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赵善正也受到此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态度消沉迷茫,书法也一度荒废。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年,而这十年, 本应该是赵老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赵老虽然没有用言语来表达当时的辛酸,但依旧能从他微微颤动的嘴唇感觉到他当年的煎熬和无望。

1984年,工作已然进入正轨的赵善正意外生了一场大病,只能在家休养。百无聊赖之际,唯有笔墨能让他全身心投入,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他又重拾自己的兴趣,每天练练毛笔字,逐渐开始了他书法道路的第二个巅峰。

“真草篆隶行”他都尝试过,最开始从楷书入手,后以行书见长。他的字飘逸、大气,如行云流水。在赵老看来,楷书是最基础也是最难的。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楷书具有一种静态美,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起笔、收笔都必须一丝不苟,交待清楚。学好楷书,打好基础,才能走,继而跑。兴趣和勇气支持着赵老毅然的报名书法短训班,重点学习了欧阳询的《九成宫》。《九成宫》一临摹就是三年。为了更系统的学习书法,1989 年他又读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并开始涉猎草书。日积月累赵老在五大类书体的学习上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他出差的时候也会随身携带笔墨纸砚,从不间断练习,炎热的夏天经常练习到挥汗如雨。赵老说,练习书法对人百利而无一害,既能修身养性又能陶冶性灵。即使外界再喧嚣,只要坐到书桌前,他就立刻能与世隔绝,心无旁骛。

国宾礼书法家赵善正:十年磨得铁砚穿

花甲之年,墨宝远扬,赵老在书法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是在退休以后。俗话说无官一身轻,退休以后,他每天都会用大量的时间练习书法,也平时会经常到河边写地书。他以地当纸,以水为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身心都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在全国第一届地书比赛中赵善正获得了行书组第一名的傲人成绩。

多年的书法学习,赵老感悟颇深,他把自己多年学习书法的益处总结为六个字“静心、健身、增知”。何为静心,赵老说练习书法的时候,“精、气、神”都集中在笔端,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一天的劳累、烦恼通通的抛至九霄云外,练习书法的时候经常听不到夫人唤他。

国宾礼书法家赵善正:十年磨得铁砚穿

书舞斋主,动静人生赵老师不仅书法好,而且兴趣广泛,涉猎面极广,书、舞、琴、棋、车样样俱全。每天除了练习书法之外还有很多安排,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繁琐却幸福。赵老爱好跳舞,给自己的画院起名叫“书舞斋”。这名字道出了赵老两个最大的爱好,书法和交谊舞。现在,赵老每天还会去跳两个小时的舞, 并且告诉我们就在采访前他才刚刚跳完舞赶过来的。

赵老还爱好二胡和笙,还是个下棋高手,年轻时颇爱滑冰。听到赵老的这些兴趣爱好,让人觉得赵老比年轻人还充满活力, 生活得多姿多彩,充满乐趣。更令人惊讶的是,赵老每天都会花费两个小时来上网,关注新闻、学习新鲜事物,不禁让我们感叹敬佩,这真是个紧跟时代的“年轻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