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是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的新兴艺术形式,在我国更是前景广阔。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计学下9个专业,即专列公共艺术。截至2014年,国内已有102所院校开设公共艺术专业,另有34所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因此对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目标明确、体系完整的教材与教辅图书有广泛需求。另一方面,传统鉴赏类艺术选修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通识课程的需求,急需艺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进入通识课体系,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天津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公共艺术学术研究和教学模式探索的院校之一。副教授王鹤博士主讲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互选课程《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在授课对象上,该课程面向不同专业学生,树立宏观微观并重的教学目标,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不但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与综合素质,而且致力于打通学科壁垒,将原本属于专业教学领域的公共艺术创作、设计内容,向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其中只有少部分建筑学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有艺术基础。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后都对艺术有了更深感悟,提高了艺术创作与鉴赏能力,成功实现教学目标。
该课程突出了基于混合单元概念的模块化编组,由 “现成品公共艺术——基于发现与复制的设计”、“二维型公共艺术——基于图像表达的设计”、“构成型公共艺术——基于几何美感的设计”、“能动型公共艺术——基于运动的设计”、“景观型公共艺术——基于环境的设计”、“实用型公共艺术——基于人体工学的设计”、“幽默型公共艺术——基于情感表达的设计”、“主题型公共艺术——基于人文思考的设计”八个模块组成,理论性与实训性俱佳。课程还于2015年全程录课,建设为尔雅通识课,2016年面向全国700余所院校的数百万在校生开设,目前学习者已有3万余人,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作为课程建设的配套工程,主讲教师目前已出版五部专用教材,另有两部即将出版:
第一部《街头游击——公共艺术设计专辑》(王鹤,2011年出版,天津大学出版社)集中介绍了世界范围内最新案例,包含大量年轻学子的手绘构思草图,重点在于公共艺术知识普及和兴趣培养;
第二部《公共艺术创意设计》(王鹤,2013年出版,天津大学出版社),是天津市教委教改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根据专业特征和教学需求,在自有科研成果支持下,进行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多种创新,是当前课程运用的主要教材。
第三部《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王鹤,2015年出版,天津大学出版社)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面对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双重需求,进行了大量编写方式创新。该教材依靠自身教学科研确定了一系列关键定义和概念问题,比如在中国国情下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外延,公共艺术应该如何分类等,并在总论和教学内容撰写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时该教材突破以往同类教材的模式,直接以课程概述、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个大模块组织教材体系;由于该教材与课程紧密结合,因此课程概述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一个不但直观而且深入的认识;在教学内容的划分上,直接体现以方法、要素和主题为纲的划分理念,打破传统公共艺术教材还是沿袭材料、工艺、形式的陈旧体系,更适应公共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安排了针对每个模块的拓展训练,并在最后的教学评价阶段集中了课程开设以来大量教学实例,实训性更强,特别是对多位不同专业学习者教学全流程的详细讲解得到读者一致欢迎。
第四部《界缘推移——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非艺术专业学生公共艺术设计方案50例》(王鹤,2016年出版,天津大学出版社)是为了顺应“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成为尔雅通识课程,进入大规模在线课程时代的新形势而编写的。两所院校本科生来自不同专业,他们的设计方案往往与自身专业紧密相关,体现着公共艺术高度跨学科的开放特征,这就是书名“界缘推移”的由来。全书由50个案例组成,全部来自2014、2015年四届学生,专业多样。根据篇幅限制,全书包括了35个详解全流程案例和15个简评。案例包括作者介绍、教学双方往来修改、过程图纸、最终图纸以及最后的综合评价。而简评仅展示最终图纸和综合评价。
全书以课程介绍为第一单元,介绍了课程探索以及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其后的单元分别是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训练、公共艺术形式设计训练、公共艺术色彩设计训练、公共艺术功能设计训练、公共艺术生态主题设计训练、公共艺术设计表现手段训练和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训练组成。共八个单元。该教材格外重视从个体经验传授,向系统技能训练发展,以全面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质量。相信教与学双方的文字往来与过程图纸能够给予网络课程学习者极大启发。
第五部《装饰雕塑》(王鹤、阎建斌,2016年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紧贴当前国内艺术设计教学实际,着重介绍“基于环境的装饰雕塑”内容,结合大量实例系统梳理了针对室内、室外环境开展公共空间装饰雕塑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新增“世界范围内装饰雕塑的最新发展及案例解析”一章,从地标营建、形式创新和生态科技等视角介绍了2012年以来的最新案例,以使纸质教材能够跟上公共空间装饰雕塑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全国相关艺术院校的教学需要。
第六部《公共艺术设计——基于八种特定环境公共艺术设计实训》(王鹤,已交稿,将于2017年或2018年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该教材的编写目的主要考虑到随着“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发展,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逐渐成为学习者主力军。他们既对知识有较大渴求,又希望与自身专业学习结合,能够应用于今后的设计实践。在这一形势下,结合课堂实践,将基于特定环境的公共艺术设计知识规范化、系统化,将几届学生基于特定环境的公共艺术设计作业进行梳理与点评,能够对今后同学们学习提供极大便利。根据编写体系安排和版式要求,最终挑选了35份同学作业进行详解。这些同学以建筑学高年级为主,也包括部分一年级同学和城乡规划专业同学。作业挑选以质量为首要考量,但也兼顾代表性,部分暴露出不足的作业也能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第七部《环境设计专业公共艺术教学实训》(王鹤,已交稿,将于2017年或2018年出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衷,即探索适合设计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公共艺术教学探索。教材以 “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的课程实践为基础,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同学的训练过程为样本,结合设计课、基础课、毕业设计的训练展开。整部教材结构完整,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作业点评环节相互配合,共同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标,可以为环境设计专业同学在保证本专业学习时间的前提下,有效掌握在公共空间开展公共艺术设计,提升室内外环境文化艺术品位的能力。
综上所述,该系列教材的出版是《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七部教材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以完善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掌握。使用者普遍反映该系列教材内容紧跟当前世界范围内公共艺术发展最新趋势,设计教学实训性强。系列教材中既有环境设计等艺术专业同学的作品,又有建筑学、规划学和工业设计等非艺术专业同学的设计作品,可供使用者打破学科壁垒,在开放视野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该系列教材既可以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专业教材使用,并适应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学习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针对具体环境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也可以作为高水平综合院校的通识教材使用,充分体现出天津大学在教学工作中“通专融合”的建设思路,契合“双一流”建设中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背景。
这样一系列与新型艺术设计通识课程配套的教材,可以使学习者在有限的学时中接触多方面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人文、艺术知识,从而具有不断关注新问题的热情和不断思考新问题的意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创作与设计是培养成熟公共意识与发达设计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后两者正是构建现代公民社会与创意经济时代的关键要素。如此一来,以不同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公共艺术设计通识课程能够在不久的未来,有效提升中国公民的公共空间审美意识与批评力的提升,有助于营造高素质公民组成的现代社会。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