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悄然提速 注册制苗头显现

作者:黄一帆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7-01-22 09:04:00
分享

1月20日,创业板指数报收1880.75点,当日上涨1.99%,IPO加速的影响似乎正在得到消化。要知道此前创业板指数用连续八连跌的走势摆出了“死给你看”的架势迎接新股发行“注册制”这一预期。

其实,这在中国股市二十多年的历史中并不是新鲜事,A股市场曾经有过八次IPO暂停/重启的经历。大多数都是被股市上涨、下跌的因素在左右着。中国股市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这一大背景下,IPO正常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必然之路。这一次监管层似乎坚定了信心,在新华社连发三文力挺IPO常态化之后,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出来表态称,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不到位,IPO不应该有这么长的排队。

即使按照A股市场的惯例,投资者对于IPO加速的反应也会使市场有习惯性下跌的可能,“IPO速度这么快,市场当然下跌了!毕竟市场尚未恢复,承接的增量资金也不够。”一位投资者这么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有机构投资者却表示了支持的态度。一家知名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新股发行的提速,当下或是为了解决IPO堰塞湖,后面却是为注册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我们的市场是以散户为主,他们会有很多不理性的情绪,过去监管层往往会向市场不理性情绪造成的压力屈服。其实股市需要朝注册制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

市场的变化

1月16日周一,沪深两市上演午后“惊魂一跳”,其中深成指大跌2.95%,创业板指大跌3.64%,中小板指大跌2.81%,逾800只个股触及跌停,逾70只股票跌停收盘。以保险、银行、石油为首的上证50成份股扮演着护盘角色。创业板一度暴跌6%,跌破熔断时期最低点,也是连续第八天下跌。

16日的下跌使得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了新股发行上。针对A股1月10日至16日连续下跌,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表示,新股涨幅下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期新股发行节奏持续加快,对新股稀缺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二是在市场估值持续下行过程中,新股估值中枢也受到影响,与近期中小市值股票的表现形成负循环,即中小市值股票表现疲软,压制市场对新股估值预期,新股表现不佳反过来影响中小市值股票表现。

杨德龙认为回到A股,创业板最近大幅杀跌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是小盘股的估值偏高,很多小盘股的市盈率超过60倍,而香港的很多小盘股可能只有十几倍的市盈率,深港通开通后,沪港深三地已经实现完全互通互投,这样就会导致市盈率偏高的小盘股估值压缩。第二是最近新股发行使得市场扩容较大,基本上每天都有新股发行,而新股几乎都是小盘股对小盘股的影响就比较大。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2016年共227家中企在A股完成IPO,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记录,IPO募资规模达1500亿元。2016年新股发行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上半年整体保持缩量发行,下半年以来,特别是12月份发行数量已经达到51只,单月发行量创出近年来新高。1月底即将迎来春节假期,但按目前发行计划,仍有高达40多家公司等候发行。

除了可预期的市场短期的激烈反应外。新股发行提速对于市场投资结构的影响也在显现。

由于新股供应使得次新股概念开始退潮,新股开板数量也大幅增加。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次新股指数12月以来跌幅超过20%,而创业指数也只在10%左右。近日,次新股指数更是加速跳水。

新股方面,据wind数据统计,2015年12月有47只新股打开涨停板,而今年1月至今有24只新股打开涨停。

纵观近7年来IPO数量与沪指走势,新股发行和市场波动存在联动关系。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每当IPO数量上升到巅峰的时候,也是指数见顶时刻。09年底沪指见顶后一路走低,IPO数量也随之下滑直至2012年底暂停。2014年重启IPO之后发行数量也一路攀升,至2015年5月,股指与IPO几乎同步见顶。IPO暂停数月后,于2015年11月再度重启,至2016年12月单月发行量达到51只,当月A股市场也出现大幅调整。

荀玉根则认为,尽管长期来看IPO发行与市场关联度不大,但短期来看,近期IPO发行加速,资金供求偏紧,打新收益率下降。“首先,IPO发行后一般在多个交易日内将连续涨停,即意味着IPO融资的资金流出效应将放大,2016年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13.7个交易日涨停,上市首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43.8%,按此估算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期间收益率高达381.9%,这就意味16年IPO融资最多将导致资金流出7210亿元;其次,在定增中部分项目通过资产对价完成支付,这部分基本对市场资金面无冲击,2016年再融资中现金对价部分占61%,为10369亿元。如此,计算得到2016年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32.0%、46.1%、5.1%、16.8%,短期IPO发行对资金供求影响加大。”

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交易日,每天新股发行数量达到3只。IPO增速不减,短期给投资者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关键是市场增量资金不够。”一位上海的私募人士表示。证监会此前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股票融资金额大幅度增加,2016年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同比增长59%,IPO家数和融资额创近五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IPO常态化之路

经历了6月中旬股灾的修复后暂停新股发行4个月后,本轮IPO于2015年11月宣布重启。

随后过了一个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此决定的实施期限为两年,决定自2016年3月1日施行。

由于经历了熔断危情和监管层换将,各方对于注册制的实施预期大为降低。但是,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IPO开始提速。

在有的市场人士看来,从目前的新股发行迹象看,是走在注册制路上,而最近监管层和权威媒体密集表态支持IPO,进一步增强市场关于实行类注册制预期。

2017年1月1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17年瑞士达沃斯论坛参加“全球复苏中国角色”的圆桌讨论时表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大约是8万亿美元,比美国的市场还小很多,而从去年的融资额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共融资1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与美国整个市场的股本融资差不多。所以,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方星海指出,即便这样,目前A股市场也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是很不到位。

同时,新华社也发文表示,IPO可以助力实体经济,扩大直接融资,有助于资金脱虚入实。

另外一个事实是,2014至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分别为7490、15215、18355亿元,其中IPO募集资金分别为669、1576、1476亿元。三年的IPO融资占比均在10%左右。IPO融资占比并没有想象中对市场有那么大的影响。

当然另外一个涉及IPO定价规则的问题也在为市场所关注。国泰君安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大多数新股均采用了拟募资金额和各项费用之后除以发行股数计算,在老股转让上需要重新计算流通部分的新发股份,价格计算略有差异,同时今年以来虽屡有新股超行业市盈率发行(需推迟三周),但是所有新股均未超过23倍的市盈率红线。“由于本轮IPO重启之后,默认23倍市盈率的限制,首发募集资金较少,并未能完全满足融资需求,就有不少公司选择在上市挂牌后进行定增或并购等再融资方案,以完成产业并购、战略转型等需求。”国泰君安认为,IPO排队等待时间过长,“原先的融资方案也是几年前的了,早就不能适应现在的融资需求。”

以广信材料为例,广信材料于2016年8月30日IPO在创业板挂牌,最高曾达到55.28元/股,约为发行价9.19元/股的6倍,交易仅24个交易日后,就于2016年10月12日进入停牌重组程序。

IPO后不久就匆匆定增,有资深市场观察者认为是由于公司主营业务增长速度快速减缓甚至下降的现象较为明显。

小康股份也是如此。小康股份在上市交易118天后发布公告称,拟定增募资39.6亿元用于转型新能源车。小康股份在2016年6月上市后募资8.28亿元,仅过半年,2016年12月19日,小康股份发布定预案,定增拟募集资金的规模是IPO首发规模的近5倍。

上市融资后不久旋即发布预案进行并购重组的,据不完全统计还有南方传媒、名家汇、金冠电气、雪榕生物等等。

未来IPO走向常态化,不仅仅涉及到只是放开渠道的问题,还有就是IPO市场化定价的问题。这是监管层需要考虑的IPO常态化的一揽子规划。

系统性工程

“一面是新股不停发,另外一面是抢着要。既然如此,市场为何还要敌视新股?”上述那位上海的私募基金人士的这种疑问其实也是这么多年新股发行面临的一个悖论。虽然一方面是因为新股发行本身就有制度红利在里面,但该人士也认为还有技术上可探讨的地方,“从监管设计来看,以市值打新,既避免了现金打新造成的资金波动,又增加了蓝筹股的买盘。低市盈率发行,使得打新者有肉可吃,得以顺利发行。”

随着打新人数的增多,打新收益率却在不断下降。一位资深的网下打新投资者表示,随着参与者不断增加,收益率本来就在下降,如果再增加8%-10%的融资融券成本,收益率将进一步被摊薄。

荀玉根也提醒关注打新资金变化。2016年全年发行227家IPO,假设全年打新100次,那么16年12月打新资金的年化收益率也仅为6.71%,同期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为3.01%,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16%。考虑到股指期货的对冲功能有限,打新资金持有A股仓位更有市值损失风险,6.7%的打新收益率对资金的吸引力减弱,部分资金或将降低为打新而持有的A股仓位。未来要注意的是,打新资金的撤离可能意味着蓝筹也伴随着风险。

未来在向注册制前进的新股发行制度,整个过渡期不可能仅仅是逐步提高新股发行数量就能实现的,个中出现的许多市场问题、技术性问题都需要监管层清晰认识到并有举措应对。“现在创业板的表现,对注册制预期的短期反映,未来要过渡到注册制,肯定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一位资深市场观察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今年以来IPO融资规模并不大,但发行数量的提升仍会引发市场的错觉:注册制已实质性启动,今年IPO融资规模会大幅上升。也有人认为,消除这种错觉的方法就是给出每年IPO融资规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有了这样一个数字,就可以让市场各方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预期。其实这指出了即使未来新股发行过渡到注册制之后不再需要审核批准,那么对于整个融资节奏需不需要把握的问题。

当然,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新股发行制度未来如何变化的根本还是围绕着IPO公司“信披披露真实性”这一原则进行,提高造假代价,完善对于相关方处罚的法律法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各类资金恶意炒作,高位大幅套现,既坑害散户,又破坏规则和环境。”上述上海的私募人士表示。

2017年初,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到证监会稽查局、稽查总队进行工作调研时表示,稽查部门要切实肩负起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严厉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严惩挑战法律底线的资本大鳄,逮鼠打狼,敢于亮剑,依法维护资本市场运行秩序,切实防范资本市场风险,有效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这一讲话重申了证监会严厉查处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惩市场害群之马的严正态度。

在1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将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防止带病申报,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对IPO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自2016年四季度开始,证监会开展了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2017年现场检查仍会继续。此外,证监会还发布《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工作预约接待办法》,使发行人与发行审核部门之间的沟通更为规范、顺畅。

一位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关键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违规造假成本太低,企业回报股东回报社会的意愿极不强烈,一上市就想着如何早日割韭菜。”随着发行制度的完善,这样的上市公司既会遭到监管层的打击,也会受到投资者的抛弃。当然,这样的IPO常态化状态还需假以时日。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