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得雾霾治理的政策目标更加科学、更具可操作性,应该将浓度目标转换为排放量管理目标,在科学确定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制定现实可行的污染物减排计划。
本报讯《京津冀雾霾治理政策评估报告》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绿色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发布。报告基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气象条件和PM2.5浓度之间关系的数据模型,对依据“大气国十条”制定的污染物减排行动计划的政策效果和既定的浓度目标的达成可能性进行了科学评估,对雾霾治理政策的经济成本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关于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政策目标的建议。
报告的意义在于基于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厘清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质量的客观关系,依据不同的环境质量目标,确定相应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从而制定相应的污染物减排行动计划。报告基于多区域CGE模型,构建了京津冀地区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模型,模拟了雾霾治理政策带来的经济影响。依据大气“国十条”的雾霾治理政策将导致2017年京津冀地区的GDP总量损失4.8%,2020年的GDP损失10.25%。其中,河北的GDP损失率高于北京和天津,导致GDP损失的原因主要是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物排放的末端治理、移动源排放控制和VOC(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带来的经济损失程度较小。为了确保雾霾治理目标的实现,在大气“国十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在提高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的同时,雾霾治理的经济成本也将增大。
报告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石敏俊认为,我国的环境政策走过了从重视污染物减排到重视环境质量的发展历程。在重视污染物减排目标的环境政策下,环境质量目标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当环境负荷超过环境容量时,即使环境负荷有所减轻,环境质量目标可能仍然难以达成。在重视环境质量目标的环境政策下,污染物减排的要求又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在科学把握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质量的关系,在合理确定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界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进而制定减排计划。
报告认为,“大气国十条”明确提出了PM2.5浓度目标,也确定了污染物减排行动计划,这在我国的环境政策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但对于PM2.5浓度目标与污染物减排行动计划之间的关系却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既定的污染物减排行动计划能否实现PM2.5浓度目标,存在着不确定性。
报告指出,雾霾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大气污染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GDP损失的主要原因,但产业转型是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转型,降低资源环境负荷,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为了使得雾霾治理的政策目标更加科学、更具可操作性,应该将浓度目标转换为排放量管理目标,在科学确定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制定现实可行的污染物减排计划,使得PM2.5浓度目标的实现具有科学的保障。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