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挺进美国,靠什么吸引人才?

作者:陈星星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7-04-25 14:07:00
分享

人民网旧金山4月25日电(记者陈星星)4月的美国西海岸,春雨渐落,春花缤纷,万物萌发出新的生命力。

旧金山人克里斯.罗宾,正忙着推广一本介绍苏州的英文书。在给中国记者朋友的邮件中,他写道:《美丽姑苏:苏州的社会文化历史》马上就要签售了,你有兴趣采访作者吗?一个美国人为中国苏州写了一本长达500页的书,这并不寻常。

40公里外,硅谷中心城市帕罗奥图,尼克.汉能正充满激情地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公司。“我们去年10月才搬过来,比原来的办公室大了三倍。我最喜欢这个区域,有一张乒乓球桌,很酷吧!”

克里斯和尼克素不相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资企业在美国雇佣的本土员工。克里斯是华媒国际集团公司执行主编,尼克是猎豹移动美国媒体关系资深经理。

根据市场咨询公司荣鼎集团的研究报告,2016年中资企业在美投资较2015年增加了两倍,达456亿美元,这使得2000年以来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目前,中资企业在美国雇佣超过10万人。

中资企业靠什么吸引美国优秀人才?在中企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中资企业如何带动就业、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为了职业发展,越来越多美国人跳槽到中企

克里斯对中国,是一见钟情。

1981年,他随父母到中国旅游。故宫、中餐、人口规模、文化古迹……刚打开改革开放之门的中国,是那么新鲜,令人记忆深刻。在北京街边的饺子店,克里斯品尝到了人生的第一盘水饺,唇齿留香,至今回味无穷。

中国之行让克里斯大开眼界,甚至改变了他对整个世界版图的认知。那一年,他13岁,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在美国大学里,克里斯主修中国历史,毕业后进入中国书刊社工作。这家家族企业曾是美国最知名的中国书刊发行公司,也是60年代美国人了解中国信息的渠道。冷战时期,是中国书刊社,用一本又一本图书,把隔着太平洋的中美两国联接在一起。

2002年,中国书刊社被中国外文局在美国的独资公司常青图书(美国)有限公司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联合收购。克里斯成为一家中资背景公司的本土雇员。

如果说,克里斯的职业选择是文化痴迷的延续,尼克的故事就更符合美国年轻人对于职业规划的考量。

中资企业,是东方文化的探索地,也意味着广阔的平台、国际化的视野和黄金机遇。像克里斯一样,出于职业发展考虑,跳槽到中企的美国人越来越多。

乔.弗兰克在中国电信(美洲)公司担任区域销售总监。此前,他在一家美国区域电信公司工作,“那是家小公司,不像中国电信,员工众多,触角遍布全球。我很兴奋能在一家国际化大公司工作。”

据中国驻旧金山商务参赞杨依杭介绍,在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的硅谷和北加州地区,部分中资企业在当地运营,人员的本土化比例已经达到了80%以上。像TCL美研院、猎豹移动这类与当地市场融合度较高的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本土雇佣,为当地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

中企挺进美国,靠什么吸引人才?
美国硅谷(资料图)

中企有“家的感觉”,靠“事业留人”

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有何不同?TCL美国研究院行政经理芙蕾娅.罗布莱斯和研究助理普拉迪普.奇特卡努力想了很久,都摇了摇头,“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在“老外”员工眼中,走出中国国门,中企是中资企业,更是全球化公司;既流淌着东方血液,又经受着国际化熏陶。

乔的团队中,有人来自中国,有人来自美国人,有人来自韩国。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们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他说:“我感触最深也是挑战最大的,就是文化差异。我们是在创造文化。我想了解中国文化怎样做事、如何表达,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尼克同样也在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团队中工作。她说:“也许是因为我的个人风格,我几乎感受不到文化冲突。“他甚至评价,自己和中国同事的关系比和美国同事的关系还要紧密。

“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个挑战:同事们来自世界各地,怎样正确念出他们姓名的发音?我的名字就经常被大家念错。” 芙蕾娅打趣道。

芙蕾娅在TCL美研院工作不过9个月,深刻体验了公司的“家文化”。她和来自中国的老板很合拍,同事们对她热情洋溢,语言没有成为心与心交流的障碍。她说,即使硅谷有那么多的大科技公司,她也不会跳槽,“在这里,我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她还想建议其他公司,也要将“家的感觉”引入公司文化。

克里斯则说:“我不单是和中国同事们一起工作,我们还变成了朋友,这是很好的跨文化交流,很有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上,中资企业靠什么留住优秀人才?文化诱人?感情留人?显然远远不够。归属感不仅根植于公司文化,更脱胎于事业的成就感。

在中企工作,最大的满足感来源于什么?

自13岁起就对中国文化一见倾心、致力于推动中美文化交流的克里斯回答:“能够有机会为同一本书制作中英双语版本,是世间最美妙的事。“

在尼克看来,能够参与公司的前沿项目,让他激动万分。

芙蕾娅对自家公司的发展也非常骄傲。

中企融入美国当地的能力在增强

中资公司挺进美国,雇佣本土员工,与美国当地经济共融发展,是双向选择的结果。

一方面,中资企业要在美国当地发展,做当地生意,就必须用当地人。常青图书(美国)有限公司收购中国书刊社后,仍然重用原先的美国工作团队,有位管期刊的美国老太太,特别有亲和力,和客户一聊就是大半天,帮助公司拉拢了很多客户。

另一方面,中资企业到美国投资,创造了税收,解决了就业,客观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南加州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和国际商业研究中心主任布莱恩.派克,曾经担任加州州长商业与经济发展办公室国际事务与商务发展部副主任。他认为,中国企业为美国的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这是很有益的影响。同时,中企带来了中国的公司文化,连接了中美的经贸投资关系,加强了文化交流。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中企“走出去”,足迹遍布全球。尤其是对美投资,涨势迅猛。杨依杭认为,中企对美投资,正在呈现出新的趋势:投资数量增长迅速,投资领域更加多元化。以北加州为例,中企投资除在房地产领域外,在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金融等行业的投资也呈现较快增长。同时也要看到,近期以来,中企为美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一些沉寂多时的制造业工厂因为有了中企的血液,正在“复活”。其次,中企在美国发展,更加注重产品和项目质量,也更加注重企业的形象。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中企融入美国当地的能力在增强,和当地融合,为当地做贡献。

目前,英国和日本依然还是在美国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两个国家,但中企的发展潜力无限。根据美国的市场调研报告,近年来,中资在美投资,绿地投资比例上升。绿地投资又叫“创建投资”,是“从零到一”的增长,意味着被投资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直接增长。

荣鼎咨询的报告也显示,被中资公司收购以后,公司或者工厂往往会扩大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15年前,中资在美创造的就业岗位数几乎为零;而未来5年,这一数字有可能达到20万至40万个。

但对于文化人克里斯而言,虽然就业岗位的数字很重要,但中企在美国发展,要尤其注意和当地文化的融合,中美双方需要找到文化的共融点,“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对于中国无限向往,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在一家有中资背景的公司的工作了。克里斯有一个“中国梦”:到中国工作,补上人生的遗憾。

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罗天佑。

有什么寓意吗?罗天佑卖了个关子,答道:“且听下回分解。”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