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强势抢位世界500强

作者:孙麒翔 石飞月 来源:北京商报
2017-07-21 08:01:00
分享

7月20日,2017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正式揭晓,中国上榜公司数量继续增长,今年达到了115家,较去年增长5家。总体看来,尽管中国上榜企业依然保持国企央企占大比重的局面,但民营企业也呈现崛起趋势。在盈利能力方面,中国企业还有待提高。

中国民企强势抢位世界500强

数量继续上升

根据今年的500强排行榜,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14年增长,今年达到了115家,其中中国内地(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地区)为109家企业。10家中国公司首次上榜,它们分别是:安邦保险集团、恒力集团、阳光金控、阿里巴巴、碧桂园、腾讯、苏宁云商、厦门建发集团、国贸控股集团和新疆广汇。新上榜公司最多的行业是贸易(3家),其次是两家来自互联网服务和零售的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碧桂园是惟一新上榜的房地产企业。

数据显示,中国内地这109家企业(未加台湾地区)的总营业收入达到了6.04万亿美元,占《财富》世界500强总营收的22%,占中国2016年GDP的55%。

在前五名中,中国占据三个席位,分别为国家电网、中石化和中石油。沃尔玛连续四年排名第一位,2016年营业收入达4858.7亿美元,同比提升0.8%,前三阵营中的其他两家为中国公司——国家电网和中石化,中石油和丰田汽车分列第四和第五。

除这3家进入前五名的企业外,榜单中前5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还包括:工商银行(第22位)、中国建筑(第24位)、鸿海精密工业(第27位)、建设银行(第28位)、农业银行(第38位)、上汽集团(第41位)和中国银行(第42位)。

在利润榜上,前五名中除了排在第一位的苹果公司,其余均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但对它们而言,似乎是利润和规模难以兼得,包括苹果在内的这5家公司收入均有大幅下滑。按总资产来看,工商银行则排名第一位。

在净资产收益率(ROE)榜上,中国公司中排位最高的是华为、美的、腾讯、吉利和万科。其中美的是去年第一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家电企业,今年依然是惟一一家该行业上榜公司。

国企央企占优势

不过,可以总结出的是,进入榜单的中国企业所在行业和所有制分布较过去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中国80%的入榜企业是地方国企或央企,主要集中在提供资金、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行业,以榜单上的中国前十大企业(按排名顺序选出)为例,它们的营收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这10家企业中,除了排名第五(全球排名第24位)的中国建筑和排名第九(全球排名第41位)的上汽集团外,其余8家企业,包括排名前三名的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都来自生产要素领域;10家企业中,除了平安集团,其余9家都是央企。

不可否认,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也呈现一些变化。首先,中国新增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整个榜单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增至20%。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这反映出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市场力量的顽强蓄积,民营企业相对而言有较高的投资资本收益率,更多民营企业的崛起反映出中国企业2.0时代的逐渐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阿里巴巴、腾讯上榜,加上去年首次上榜的京东,今年上榜的全球6家互联网服务公司中国和美国各占一半。美国的3家为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及今年新上榜的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

盈利能力待提高

然而,虽然数量上持续增长,在刘俏看来,中国上榜企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而不强的状况。他表示,伟大企业的界定标准不是销售收入,而是盈利能力。数据显示,中国109家上榜企业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仅为1.65%,一块钱的资产只能产生1.65分的税后利润;而美国企业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4.79%,是中国企业的2.9倍。

“国内上榜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确实不高。我们通过大量的银行信贷和投资形成的资产并没有产生足够的盈利,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投资拉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是匹配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109家上榜企业中有10家企业的盈利为负,这显然与世界500强这一身份极为不符。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催生出大批伟大的企业。”刘俏坦言。

当然,其中也不乏表现优秀的中国企业。去年首次上榜的恒大集团,今年以318.28亿美元营业收入位列338名,较去年大幅上升158位,成为世界500强历史上排名单年提升最快的企业之一。资料显示,恒大自成立以来,保持高速稳健增长,截至2016年,恒大营业收入已较2009年上市之初增长近40倍,总资产、销售额、净利润等核心指标亦分别增长超21倍、12倍和16倍。恒大去年销售3734亿元,成为地产“一哥”。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恒大销售额为2440.9亿元,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再同比增72%。

刘俏指出,中国到了需要产生伟大企业的时候。此后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和国内外环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创新将继续改变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价值创造而非简单的规模扩张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