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中国企业面临三大挑战

作者:梅新育 来源:半月谈
2012-05-09 09:25:00

走出去!国际化!

在中国企业界,这两个词多年来一直位居使用频率最高者行列。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包括货物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货物服务进出口是国际化经营的基础和起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直接目的也常常是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而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是进出口贸易、国民收入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一方面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向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出新挑战。

挑战一:面临贸易争端、成本上升等压力

在对外贸易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需要解决贸易争端、成本上升等诸多压力,但祸兮福所倚,成本上升,特别是劳工成本上升也意味着中国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对国内市场有近水楼台之便的中国企业有机会开辟新的发展模式,即依托国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地位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历史上,“大国效应”长期对工商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中国国内批发和零售市场相对于出口不断缩小的趋势已于近年发生重大转折,国内市场绝对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中国已经具备条件转入依托国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地位的策略,抑制收入波动性、标准制定权等机制都可成为有利抓手。

以收入波动性为例:如其他条件相同,大国宏观经济波动性小于小国,这样,同样是高度国际化的企业,母国为大国的企业或产业同时拥有周期不同步的母国市场和外部市场,母国为小国的企业或产业拥有的则是周期同步的母国市场和外部市场,前者收入稳定性较高,波动性较低。

这样,在外部市场遭遇危机冲击之际,巨大国内市场将赋予中国产业及对外贸易一大优势,即出口企业能够借助国内市场弥补出口市场损失而渡过难关,从而赢得相对于海外竞争对手的优势。

挑战二:面临货币错配所带来的风险

利用外资领域,中国企业需要防范货币错配所带来的风险。适度利用不同币种债务融资能够让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更加灵活地匹配其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以求最大限度降低货币错配风险和利息负担,相信中国企业的境外融资未来将有较大发展。

但在实践中,境外融资常常被企业作为规避政府紧缩政策约束的手段,如在2010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中,房地产企业境外融资激增。由于人民币步入加息周期而美元等西方货币还接近零利率,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境内企业境外债务融资的预期实际成本大大下降,企业境外融资的冲动进一步加强。正因为如此,某些房地产企业境外外币融资名义利率已达15%左右。

然而,上述策略的可行性立足于西方货币利率低于人民币利率、人民币升值这两项基本前提,一旦主要西方国家重新收紧货币政策,这两项基本前提便有可能逆转,过于激进奉行上述策略的企业便面临较高风险。一度威风八面的韩国财阀之所以在1997年~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高潮中纷纷倒下,根源就在于此,中国企业不可不察。

在海外投资领域,开展国际化经营、发展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必经阶段。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之路并不平坦,面临众多问题和风险,而某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决策也充斥了太多的非理性冲动成分,对外直接投资热潮尤甚。

某些中国企业已经陷入“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的误区,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海外并购在他们眼里似乎已经不是可供选择的手段之一,而是目的本身,这种好大喜功的做法应该摈弃。

挑战三:面临竞争对手设置的“知识产权”壁垒

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提起的知识产权之争被斥为“抽去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梯子”,发达国家企业常常以“侵犯知识产权”为名在母国给来自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者设置贸易壁垒。

全球最大无菌包装设备巨头瑞典利乐公司多年打着“专利”的旗号,在我国实施捆绑销售等一系列滥用市场地位的垄断行为,令后起的企业无法打入利乐掌控的整个供应链,直到2008年才在我国新实施的反垄断法威慑下宣布废弃这些做法。

面对西方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的刁难招数,中国企业应何以处置?应诉?这是必要的,但只有这一手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做摆脱不了被动地位,而且打官司成本高昂,中国企业即使连续胜诉也有可能被财力更加雄厚的西方对手用滥诉策略拖垮,中小企业尤其如此。

中国通领科技集团自主创新的专利产品在美国市场遭遇竞争对手滥诉策略狙击,美国莱伏顿公司和帕西西姆公司6年来在美国轮番上阵,对通领集团发起了五场专利诉讼官司,希望依靠自己身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雄厚财力,用诉讼官司的巨额费用拖垮竞争对手。

通领集团在美国取得了对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和莱伏顿、帕西西姆公司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诉讼全部胜诉的结果,是中国企业在中美知识产权纠纷中从美国法院手中赢得的第一份全胜的判决,但付出了长达6年时间和1300多万美元巨额费用,中国工人成千上万个工作日的血汗都被双手捧着送到了外国律师事务所手里,而且至今仍无法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如何才能赢得主动权?依托国内市场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办法。中国是一个迅猛成长的进口大国,是全世界越来越多企业眼里的商家必争之地。我们完全有必要考虑如何适当运用这种日渐增强的进口权力来维护自身利益。我们无需也不应滥用进口能力所赋予的权力,但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运用这种权力帮助我们的国民、企业在海外获得更加公正的待遇。

孙子曰:上兵伐谋。

应对国际经贸争端、为我国外经贸保驾护航的最佳策略并不是在争端发生之后你来我往地交手,而是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力量来化解争端于未然之际。特别是对那些一方面利用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又在母国和第三国市场对中国同行发起贸易争端以图独占市场的外资企业,可利用其在华业务对其晓以利害、据理力争,迫使对方同意彻底全面撤诉,实现“以战止战”目的,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