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保监局拒录事件仍未解决 考生表示心灰意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05-24 08:30:00
  青海保监局拒录3名考生的事件至今仍未得到圆满解决。

  5月15日,青海保监局曾在官方网站声明了拒录3名考生的原因,然而,3名考生对此“解释”并不满意。此前,3名考生分别向国家公务员局、中国保监会等单位递交了书面申诉材料,目前尚未得到答复。

  “拒录事件触动了社会公平这个敏感地带。”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主任张荆教授说。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副教授丰存斌认为,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3名考生未被录用的理由,实质上是对公务员考录制度本身的质疑。公共制度所承载的社会理想落空,形成社会对于制度的质疑与拷问。

  如今,公务员招录的“考察阶段”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3名考生全都通过公务员考试、专业考试、面试和体检,但是在最后的“考察阶段”折戟,“考察”的内容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

  “考察阶段”监督缺位

  在丰存斌看来,此事件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公务员考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评价社会公平正义的风向标,“公务员考录制度是我国公共管理部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应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因此,公务员考录工作不仅仅是录用公务员,还承载着其他的社会理想,比如通过这一制度实施彰显公平正义等。所以,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公务员考录的关注也在不断加大。”

  国家公务员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的1.5万余名公务员中,逾八成来自普通家庭。另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调查,逾八成受访者认为,目前公务员考录方式是公平、科学的。

  张荆认为,公务员招录应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四大原则。在此次青海保监局招录事件中,3名考生遇到的情况,难免会引起公众的联想。“公众有质疑的权利。事后,青海保监局称‘考察工作有保密原则,不能对外公布’则加剧了公众的质疑。”他说,“这样的回应姿态缺乏诚意,难以获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在中公教育集团总裁李永新看来,公务员招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只有各个环节公开透明,才能够保证考试的权威性。制定考试内容和标准的工作应该由各级人事考试部门来负责,如果各单位随意变更标准,则统一招考的意义就不存在。

  “用人部门可以在考试录用过程中提出自身需求,但这一需求的提出,首先应该在提交招考计划的环节,在职位说明和第一轮资格审查的时候进行筛选,提前说明用人标准。其次,如果确有非常个性化的专业性要求,可以考虑增加专业考试或者在面试中增设针对性问题。最后,根据相关规定,公务员的试用期长达一年,其实有足够时间来考察一个人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是否符合岗位需要。”他说,“也就是说,关键不在于是否制定考察内容和标准,而在于这样的内容和标准,是否公开透明以及可量化。”

  “很多牵涉其中的当事人之所以选择网络、媒体爆料,正是因为公务员录用特别是‘考察阶段’的监督及惩戒机制的缺位。官员间错综的人际关系、监督缺位,以及行业用人中的‘潜规则’等,是类似问题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张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