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酝酿"一票制" 拟对游客实行总量控制

作者:海鹰 来源:厦门日报
2012-06-28 09:17:00
  今日(28日),厦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将对《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进行审议。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叶细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国内其他遗产地相比,鼓浪屿遗产地的保护非常注重立法先行,在立法保护遗产地方面,鼓浪屿走在了全国前列,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保护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信心和决心。对此,本报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解读一:保护文化遗产立法先行

  记者了解到,鼓浪屿申遗立法先行,扎实的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肯定。叶细致介绍说,前些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杭州西湖和福建土楼都是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才立法对遗产地进行保护的,而鼓浪屿遗产地保护做到了立法先行,其目的与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一致的:鼓浪屿申遗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申遗,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先进保护经验,更好地保护好鼓浪屿的文化遗产。他表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西湖、土楼、武夷山、碉楼和澳门历史城区等遗产地保护条例的先进经验,因此更具有针对性。”

  解读二:控制游客总量  

  游客总量控制是市民和游客都很关注的问题,叶细致表示,对遗产地保护而言,控制游客总量并不少见,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第15条就明确规定:“控制文化景观遗产区内的环境容量、游览接待规模。”他表示,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游客剧增,带给鼓浪屿遗产地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条例》草案中提及“在核心区实行游客总量控制”。而鼓浪屿遗产地核心区为鼓浪屿全岛,这就意味着鼓浪屿控制游客总量已经是确定之举。

  叶细致介绍说,具体的游客总量控制办法,会另行制定,《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之后,有关部门就会着手启动游客总量控制这项工作。“在《条例》通过之前,鼓浪屿只能通过票口前移、增建码头等措施来疏解游客人潮,《条例》通过之后,就可根据《条例》及鼓浪屿遗产地保护规划的要求,来推动这项工作。”

  他透露,鼓浪屿管委会已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根据鼓浪屿发展现状与需求,对鼓浪屿环境控制容量和游客容量控制进行核算,得出了最佳游客容量与最高游客容量的初步数据;目前,与控制游客总量密切相关的“一票制”正在酝酿中,《完善鼓浪屿票务制度管理办法》也正在研究制定中,“鼓浪屿作为遗产地,其核心区将成为一个‘大景点’,使用一张大门票游览核心区是很有必要的。”叶细致表示:“鼓浪屿不是摇钱树,能够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游客总量控制已成必要之举。”

  解读三:缓解社区人口衰减

  鼓浪屿申遗,其作为遗产地的价值独一无二,专家们一致认为,鼓浪屿独特的国际化居住型社区形态和建成环境,在现有的各类型遗产地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具有普世价值。但不可否认,鼓浪屿作为高品质国际社区的风光已然不再,而社区人口衰减更是让鼓浪屿申遗备受压力。叶细致表示,在制定《条例》时,充分地考虑了这方面的问题,为了缓解鼓浪屿社区人口衰减带来的压力,按照《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及《条例》相关的要求,鼓浪屿正积极研究制定《鼓浪屿暂住人口管理办法》,目前该办法初稿已基本完成,将对上岛暂住人口提供限制性的管理办法。

  解读四:在岛上“动土”有法可依

  叶细致介绍说,《条例》一方面为保护文化遗产做出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也让“利用”文化遗产有法可依,简言之,今后,在鼓浪屿上“动土”都必须依法行使,如老房子改造家庭旅馆,其重要历史构建不得因改造损毁,房子的外观及颜色也不能随意改变,而拥有历史的树木也不得随便迁移,“根据《条例》,凡是涉及城市空间肌理、文化脉络的,都不能随意改动和迁移,通过立法,不管是保护、还是管理,都希望能把鼓浪屿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也有人简单地认为,鼓浪屿目前的申遗整治就是“拆墙透绿”,但是根据《条例》,“拆”也得依法“拆”。叶细致介绍说,鼓浪屿1903年之前由洋人所建的房子的确是没有围墙的,目前在这些房子周边“冒出来”的围墙就属于与文化遗产地内涵和真实性不符的东西,应予以拆除;而1903年之后华侨来到岛上所建的房屋则都有围墙,这些围墙拆掉了,这些老房子的文化内涵也受损了,“遗产地保护要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因此拆也要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