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也是拉动内需的关键

作者:林春霞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2-12-24 09:47:27
分享

――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民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是最基础的民生。只有把民生工作做好,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手里有钱才敢花,内需自然随之拉动。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可以看出,今后民生建设总基调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共享。

做好四项基本民生工作,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还强调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对此你怎么看?

竹立家: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这四项是基础性保障,也是最基本的民生。教育就是实施全民义务教育,通过教育让公民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医疗卫生就是保障百姓能看病、看得起病,健康水平得以保证;就业是增加收入的前提,只有百姓充分就业,社会才能安定;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障、福利制度、住房保障等。从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看出,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方面的工作,并将其提到了较高的位置。会议还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见中央高层领导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与信心。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对民生问题给予了很大关注,财政方面逐渐向民生倾斜。请你评价一下我国现阶段的民生改进状况。

竹立家:近年我国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与改善,但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现有的保障力度与水平还远远不够,因此百姓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比例还较高,手里即便有钱也不敢花。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起来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在民生方面供给不足,造成百姓对服务需求比较谨慎,不敢过多花钱。

此外,公共服务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不均等的分配。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民生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仍然有百姓看不起病、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子女上不起好学校等现象。南京最近取消公费医疗,但副厅级以上干部仍保留公费医疗。虽然他们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改革还不彻底。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应该公平均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民生建设任重道远。

我建议,下一步国家还应在四项基本民生方面下工夫,真正使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

民生建设总基调: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共享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政府关注民生改革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竹立家: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今后我国民生建设的总基调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共享。

民生领域改革不仅要消除政策体制方面的障碍,也要消除群众依赖政府的观念,人人要树立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观念。这不仅要动员政府力量,也要动员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生工作中来。特别是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要参与到民生建设上来,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改善民生。

中国经济时报:通过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你认为明年我国民生领域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什么?哪些方面会有明显的变化与改善?

竹立家:必须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改善民生。比如教育方面,让更多孩子享受公平教育,让更多孩子享受免费午餐等;医疗改革方面需要加快公费医疗改革的进度,提高基本医疗结构与水平,增加政府对医保的最低支付额度;就业方面,需要加强指导培训,特别是要做好在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农村各个方面的保障力度还需加强,比如对老年人的保障和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医疗保障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当然,改善民生要突出重点,逐步解决,不可一蹴而就。

此次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把支持小微企业纳入民生,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解决了大量社会就业。从吸纳就业角度来看,发展和扶持小微企业也是解决民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今后财政支出更倾向民生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国家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逐渐增多,明年在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会是一个怎样的比例?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民生方面,财政投入又将达到怎样的水平?

竹立家:国家财政对民生的投入近年增长较快。目前国家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四大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28%左右,估计明年可能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

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水平都要翻一番,据我推算,届时财政对民生支出的比例要达到40%左右,民生建设水平才能与小康社会相匹配。而且根据现在的国力水平和逐年对民生支出的增加比例来看,这样的投入比例完全有可能达到。比如,2010年财政对四大民生支出8.3万亿元,2011年支出10.3万亿元,今年支出约达13万亿元。

四大民生工程是政府必须保障的,也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资源,惠及每个公民。只有把民生工作做好了,百姓有了较好的保障,没有了后顾之忧,手里有钱才敢花,内需也自然随之拉动。(记者 林春霞)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