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急症"转为"慢性病"?

作者:杨舒 来源:国际商报
2013-01-31 07:30:00
分享

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利好消息,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正对欧元区经济重拾信心。但欧元区还有隐患未能消除,风险病灶依旧存在,经济疲软仍是常态。

4年“抗债”,时间没白费,欧元区近期喜讯频传,债务危机似乎要拨云见日。

可惜眼见非所得。回流欧元区的千亿资金和凌厉的欧元走势,只能说明市场信心暂时恢复,欧债危机迎来喘息期。长期而言,由于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重债国前景不明。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欧债危机只是从“急症”转为“慢性病”,欧元区经济仍步步惊心,而区内经济增长乏力,被公认为是欧元区2013年面临的最严峻风险。

急病暂缓

随着1月30日欧元对美元汇率攀升至14个月高点,欧元区经济终于一扫债务危机阴霾,迎来了“艳阳天”。资金回流,股市债市齐受追捧,经济前景愈发向好。

据英国《金融时报》引用荷兰国际集团的数据报道称,2012年年底,有总计近1000亿欧元民间资金回流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欧元区重债国,总规模占这5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9%,而就在2011年全年至2012年前8个月,整个欧元区的资金还处于严重外流的状态。

资金回流带来资产价格的攀升,各项泛欧股市指标都已创下阶段新高。斯托克欧洲600指数目前位于23个月高点附近,代表绩优股的斯托克欧洲50指数也在1月28日触及18个月新高。

同时,西班牙、意大利等重债国的举债成本都已显著下滑。西班牙最近发行了10年期国债,投资者认购规模高达230亿欧元,降低了西班牙举债成本。此次发行的新债收益率只有约5.43%,而去年7月时10年期西班牙国债的收益率一度高达7.68%。在西班牙良好效果示范下,曾因债务危机接受外部援助的葡萄牙,也在最近高调重返国际资本市场,成功发债融资25亿欧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认为,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利好消息,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正对欧元区经济重拾信心,欧债危机问题频发的阶段暂时得到缓解。

个中原因,张永军认为是内外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对债务危机以来,欧元区推出了一系列抑制危机扩散政策的肯定,尽管其间多国因债务问题出现“爆点”,但最终都被控制住,并未出现违约现象,且欧元区一体化进程也在推动之中。

另一方面,张永军表示,近来美国、日本推动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外部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欧元汇率上升,欧元资产受追捧。

慢症未除

“但现在远不是松懈的时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欧洲问题专家刘明礼指出,欧元区经济还有隐患未能消除,风险病灶依旧存在,欧债危机距离完全解决还遥遥无期,缺乏增长点的欧元区经济疲软仍是常态。

就风险而言,刘明礼认为,虽然欧盟前后对希腊进行了两轮救助,并减免了约1400亿欧元的债务,但由于希腊经济严重萎缩,其债务比例不降反升。西班牙银行业的坏账“窟窿”到底有多大,以及对经济与财政的影响都不得而知,该国至今没有摆脱全面救助的“阴影”。德国与意大利将在2013年举行大选,政治不确定性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此,无法排除2013年一些重债国危机会再度升级的可能。

至于经济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欧元区经济今年可能连续第二年萎缩,萎缩幅度可能为0.2%,去年10月份的预测则为增长0.2%。

汤森路透最新发布的针对分析师的调查也显示,多数受访者都认为,欧元区经济今年将再度萎缩。受访者预计,今年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1%。“欧元区要想彻底摆脱债务危机,就必须找到撬动经济增长的支点,这是2013年欧元区要面对的挑战。”刘明礼强调。

对此,张永军认为,鉴于美国、新兴经济体目前及可预见时间内,经济增长均动力不足,因此,相比扩大出口而言,投资才是欧元区应该抓住的促经济增长的关键点。

由此,他建议欧元区可以考虑加大区内投资循环,相比“边缘”国家,一些核心国家如德国、荷兰运用财政政策的空间还较大,这些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的使用,如提高赤字比例与债务比例,并将资金用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这些国家的失业率已经很低,他们的财政政策会带动“边缘”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增长,进而支撑欧元区经济尽快度过债务危机。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