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田宽松”扰乱亚洲货币格局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3-04-17 09:11:25

黑田东彦第一次出手就让自己成为世界聚光灯的焦点:基础货币两年内扩张一倍,央行所持国债余额每年增长50万亿日元,扩大风险资产购买规模,每一项都极大刺激了投资者的神经。

日本央行无疑是在学习美联储,但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却存在本质区别。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主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是将金融机构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剥离的劣质资产剥离出来,使其轻装上阵,以解冻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的市场信用体系;二是在信用体系基本恢复后,将美国的国内融资成本压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为美国经济恢复元气提供较为宽松的资金环境。美国实体经济之所以能够慢慢恢复过来,更主要是因为其经历了痛苦的去杠杆、去库存和产品创新过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只是为其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换句话说,量化宽松更像是滋润种子的春雨,而并非种子本身。

日本量化宽松的实施环境与美国截然不同。首先,日本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根本不是问题,日本的金融机构担心的从来不是有没有资金,而是过剩的资金该投向何处;其次,日本企业从来不必担心融资成本问题,因为全世界都知道日本始终站在全球最廉价资金供应者的前列。例如,最近10年,日本央行隔夜拆借目标利率的最高值仅为0.5%,当时雷曼公司尚未倒闭,而同期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则高达5.25%。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非货币层面的因素,扩大印钞规模不可能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所以,日本的量化宽松从一开始就不具备成功的基础条件,因为它缺乏有力的政策着力点。

目前,日本就业人口中,4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50%,55岁以上人口高达29%。中老年人为主的社会,其创新能力和创新冲动自然趋于下滑,生产效率的提升也随之面临障碍,而这一切都将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乏力。1997年以来,日本家庭可支配收入基本处于下滑状态,2012年底较1997年下滑约14.4%,比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前的2007年也下滑了3.6%。一方面是收入水平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则是不断逼近的养老压力,这必然造成日本国内消费不振,进而导致通货紧缩并最终降低企业投资动力。

日本央行一厢情愿地期盼通过制造通胀预期,迫使日本国民加大当期消费的如意算盘,很可能导致日本国民在通胀威胁下更加捂紧钱包,精打细算。即使黑田宽松真的能带来CPI上行,那可能也不是居民消费主动增长带来的,而是进口物价大幅上涨带来的生产、生活成本被动增加,这实际上是在侵蚀日本国民的棺材本儿,变相降低日本国民的储蓄水平和消费能力,对实体经济的增长未必有明显作用。

真正能从黑田宽松中获利的是出口企业和日本政府。首先,黑田东彦以史无前例的政策力度给了全球投资者一个较为可信的日元贬值承诺,日元贬值的想象空间就此打开,这对于刺激出口无疑是有利的。其次,日本央行的保驾护航将大大增强日本政府的发债底气,2011年和2012年,日本政府债务余额的年度增量分别为39.5和38.6万亿日元,而日本央行每年计划增持的国债规模高达50万亿日元,不难看出,日本央行已经沦为财务省的附庸,同时政府债务负担的加重又会成为外汇市场上打压日元汇率的炒作素材。对于正在艰难复苏的全球经济来说,日元继续贬值无疑会使本就激烈的贸易竞争更为白热化。

与其说黑田宽松政策是为了刺激日本走出通缩,不如说是全面吹响货币战争的号角,无论这是否是日本央行的本意,亚洲货币陷入又一轮竞争性贬值可能是难以避免的结局。(□韩会师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