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信息联网爽约 相关人士称不存在“技术”问题

作者:史燕君 来源:新华网
2013-07-02 09:24:53

原标题: 住房信息联网爽约 相关人士称不存在“技术”问题

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推进迟缓反映的是利益的博弈,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二是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部分贪腐官员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消极对抗策略

住房信息联网工程大限已过,住房信息500城联网进入了停滞期。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预想,2012年6月完成40个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工程,2013年6月底前扩展到500个城市。然而在6月30日过后,作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主要技术基础之一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遭遇“流产”。

爽约背后

在“房叔”、“房嫂”事件曝光后,人们对于住房信息联网注入了更多期许。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多,时至今日,多个城市却仍未与住建部联上网,原因何在?

然而,相关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住房信息联网不存在“技术”问题,但是推行时候存在很多障碍,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住房信息联网工作在国内早已开启,难以实施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主观方面的阻碍,触及到相当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地方政府不配合、涉及官员住房财产信息公开、基础数据整理确实庞杂,以及涉及到之后房产税的开征等多因素促使该项计划寸步难推。

有观点认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推进迟缓反映的是利益的博弈,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二是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部分贪腐官员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消极对抗策略。“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与官员财产公示一样,都是需要政府下最大决心来推动的,单靠住建部的鼓与呼,恐怕不行。”

韩长吉认为,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系统预定2013年实现县级以上城市联网,如今该项工作进入停滞状态,住房信息联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地方政府不仅是出力不讨好,更涉及到切身利益,难言有配合的动力和积极性。

作用力度大

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的本意,是为楼市调控提供基础信息。依照住建部的整体方案,整个住房信息系统将分为三大应用系统:住房监测分析、住房公积金监管、住房保障监管。

记者了解到,在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后,个人住房的产权信息、交易信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分配、退出信息,公积金的使用信息都将能够实现实时监控。也就是说,一旦全国房产信息联网,个人名下的房产自然不可能继续玩“狡兔三窟”的游戏,由此而牵扯出官员腐败问题,更是大概率事件。

韩长吉指出,住房信息联网的最主要、突出意义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个人房产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房地产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从而有利于盘活空置房、打击过度投机行为,当然也对部分官员的不合理房产进行监督和管理,有利于遏制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若住房信息联网能够有效建立并且统计数据准确、有效、公开,那么它可能比单纯的限购政策更有效,震慑力更大,有利于楼市恢复居住功能,摒弃“被投机”的现状。

住建部相关人士表示,一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从未进行过个人住房情况普查,房地产市场基本处于底数不清的状态。所以如果住房信息联网可以成功,对于政府掌握住房信息、将来开征房产税、改革房地产税收都会有重要的意义。

房市走向

值得一提的是,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曾公开表示,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系统建好以后,“限购”等行政色彩浓厚的调控办法就可以不再使用。

有专家指出,由于如今住房信息联网工程进入“停滞期”,房市的调控依旧靠现今的调控政策,而且“国五条”出台后,各地房市成交量有所下降,虽然房价依旧在攀升。

韩长吉则分析,在如今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楼市上涨缺乏有效、长久支撑。当前6月份百城住宅均价环比上涨0.77%,房价已经连涨13个月,房地产上涨的趋势短期内似乎难以遏制。我国经济复苏乏力,为避免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国家不会简单地对房地产实施严厉的打压政策,但是也不会放开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延伸阅读

上半年10城卖地收592亿

■ 本报记者 史燕君 发自上海

7月1日,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了《2013年6月份典型城市土地成交报告》。报告指出,6月10个典型城市土地成交建筑面积2557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5.1%,同比增长39%;土地出让金收入为592亿元,环比下降11.6%,同比增长111.5%;土地成交均价为2315元/平方米,环比下降23.2%,同比增长51.4%。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朱光指出,由于市场对政策的逐步消化,房地产企业对于后市依旧比较乐观,因此拿地力度未减。此外,随着上半年的结束,地方政府推地节奏也有所加快,土地市场成交持续活跃。预计下半年土地市场整体将趋于平稳。二季度以来,土地市场整体依旧活跃,土地溢价率持续提升,地王现象仍旧频频,这都导致土地出让金保持高位水平。预计三季度,在市场整体环境依旧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幅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国际金融报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关注东方财经sina微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