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频道

国家统计局回答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3-10-18 15:04:06
分享

国家统计局回答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就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实录)。

中央电视台记者:刚才从您发布的数据看,三季度的经济企稳回升,您认为回升的原因是什么?您如何看待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谢谢。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我想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怎样看待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对于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我想用三句话12个字来概括,“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稳中向好”。

总体平稳是指经济运行的态势比较平稳,主要指标在预期的目标区间之内,波动幅度不大,三季度的GDP增长7.8%,二季度增长7.5%,一季度增长7.7%,基本上在0.3个百分点之间波动。

前三季度物价的总体表现也是基本稳定的,今年二月份是春节,9月份是中秋节,这两个月CPI稍微超了3%以外,其他各月的物价指数基本上都在2%—2.5%左右的区间运行。就业形势总体也是比较稳定的,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继续增加,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增长了3.1%,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我们觉得前三季度经济总体运行是平稳的。

稳中有升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三季度经济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实体经济稳中有升。主要表现在三季度GDP增长是7.8%,比上半年回升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季度增长10.1%,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这些关键的指标都有些回升。GDP变化还表现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上,由于国内的需求有所回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环比正增长,同比降幅收窄,这反映市场的一些积极变化。

稳中向好主要是指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社会预期积极向好,结构调整稳中推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预期向好也是三季度发生的积极变化,在中央明确的宏观政策导向下,社会预期趋于稳定,企业发展积极性比较高,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PMI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结构调整在稳步推进,主要表现在无论是从地方政府还是从企业的层面上,调结构、转方式的认识比较统一,积极性也比较高,所以在产业层面上也出现一些分化,新兴产业增长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传统产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现代化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像网购,包括由此所带来的邮政业的发展增速都比较快。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快0.6个百分点,三产所占GDP的比重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有所提高,1—8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的利润增长12.8%,比上半年提升1.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也都在继续增加。以上这些情况的变化说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即使经济增速有所波动,但是内在的结构与其增长的质量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同时也说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定力、冷静发力,创新宏观管理方式,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方式是有效的,是正确的。

关于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会回升,从影响因素来讲,应该说是有多种因素,既有国外的因素、国内的因素、政策的积极推动,也有企业主动调整的结果,综合这些因素,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首先得益于国务院及时创新宏观管理方式,明确调控区间,这对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企业的信心增强,社会预期稳定,就愿意签单,愿意扩大投资。第二个方面是,从一季度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有序地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例如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的行政体制改变,还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些都为企业经营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力。加大棚户区改造,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包括前段时间出台的“宽带中国”的战略,鼓励信息化消费,这些方面都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内需潜力。第三个方面的因素可能与国外经济复苏、企稳好转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发达经济体从今年的二季度开始缓慢复苏,这对我们扩大出口或者是稳定出口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以上三个方面是三季度经济回升最主要的因素,我们希望这种势头能够得到延续,谢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第三次经济普查年底将正式开始,目前第三次经济普查准备的工作进展如何,各地的情况又怎么样?第二,在国家统计局今年召开的“开放日”上,马建堂局长曾经介绍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将大量使用PDA也就是掌上电脑,请问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谢谢。

盛来运:谢谢你的问题,也谢谢你对统计工作的关心。今年将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经济普查的登记时点是2013年12月31日。这次经济普查的主要任务是摸清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进一步了解服务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为国家更好地制定结构调整的政策,制定科学发展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这次普查涉及的面很广,粗略估计,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大概六千万个,一千万个是法人单位,将近五千万个是个体工商户。为了提高调查效率、降低调查成本,国务院经普办决定在数据采集阶段使用PDA,这样做有几个好处。首先可以降低调查负担。我们在准备阶段,就会把调查问卷和地图装到PDA,普查员带着PDA到现场登记的时候,就减少了很多现场录入的工作量。

使用PDA的第二个好处是便于核查。我们这次要求普查员用PDA对被调查对象的办公地点、营业执照进行拍照,一旦发现不一致的地方,及时核查。普查员用PDA登记完以后,这些数据可以及时发给统计局,减少中间环节,也减少对数据的干扰,提高数据质量。这次国务院第三次经济普查办公室下了很大决心,更多地利用现代技术,更多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提高调查的效率和数据质量。

尽管我们使用了现代化数据的采集手段,但是由于涉及面太广,所以三经普调查的工作量仍然很大。目前统计系统,包括普查机构上下都在全力以赴,为第三次经济普查的现场登记工作做准备。普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普查做些工作,在这里,我也特别恳请各位媒体朋友多支持普查,多宣传普查,谢谢。

日本NHK记者:提问一个问题,投资、消费、净出口对前三季度GDP增长的贡献率是多少?

盛来运: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5.9%,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5.8%,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1.7%,拉低GDP为-0.1个百分点

香港文汇报记者:我们看到9月份的一些数据还是出现了回落,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回升的态势是不可持续的,您怎么看四季度及明年的经济形势?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您观察得很细。9月份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数据与7月份或8月份相比,确实有明显的变化,不少指标同比增长速度出现了小幅回落。这种变化是趋势性的,或者是偶然因素引起的,我觉得对这一个月的情况还需要观察,关键对9月份的数据也要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

关于9月份的数据,我想谈几点。首先9月份的一些指标数据尽管回落,但是回落的幅度不大,并且9月份一些指标数据的水平并不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月份增长10.2%,大家知道,8月份增长10.4%,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但是10.2%的速度也是今年以来仅次于8月份的一个速度,也是不低的速度。 第二,9月份的部分指标同比增速回落有季节性因素,有气候因素,同时也有去年对比基期变化的影响。举几个例子,9月份工业用电量增长8.1%,比8月份回落了将近4个百分点,发电量的回落和用电量的回落跟气候变化是有关系的。今年的7、8月份是高温季节,工厂里面为了保持工业生产,一部分保持降温、通风,非生产用电增幅比较大,9月份的时候气候转凉,这方面的用电可以节省下来,因此发电量的变化跟气候变化有关。

再举个例子。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家比较关注这个指标。9月份同比名义增长13.3%,同比增速比8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但我觉得这个变化跟基数有很大的关系。去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2%,9月份提升到增长14.2%,对比基数高对今年同比增速有些影响。看这个指标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同时看一下我们发布的环比数据。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环比增长速度为1.24%,比上个月提升了0.11个百分点。有时候不能简单从一个数据的变化就得出消费减缓了,或者是发生了什么逆转。经济运行的指标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一定要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9月份经济的一些指标变化需要重视,有些指标的回落确实也与市场环境,还有经济的一些内部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有一定关系,对9月份的数据还要进一步观察。

你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后期走势,特别是四季度经济是什么样的状况。我的看法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支撑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还是比较强的,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距世界水平和应该达到的水平空间还很大,这样会激发投资和消费的潜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措施,仍然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有一些政策的效应还会继续得到发挥。

第三,中国现在发展的基本面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企业和政府的层面,调结构、转方式的认识统一、态度坚决,行动也很快,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可以释放改革红利、创新红利,通过这种调整,激发和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

第四,社会预期比较稳定,这一点跟二季度有很大的变化。当前企业知道该干什么,知道怎么去干,所以预期比较稳定。给大家通报一个数据,国家统计局为了解和准确判断后期的走势,做了40万企业的调查,其中25万家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企业家对后期的判断走势还是谨慎乐观的。有一个数据,工业企业中认为四季度或者以后一个时期经济与三季度相比基本不变的比重占65.1%;认为四季度比三季度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生产有可能加快的占22.8%;认为四季度可能不如三季度的只占12.1%。我觉得这个数据基本上能够反映企业运行的总体状况。

以上这几个方面说明,当前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还是比较强的,我们有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力和条件。当然,我们也意识到,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还是复杂、多变、严峻,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就中国经济内部来讲,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一些问题还需要一些时间化解。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长基数会对今年四季度同比增长产生一些变化,经济继续上行确实有些压力,但是总体来讲,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我个人的看法,即使增长速度比三季度有所回落,由于前面所谈到的结构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经济增长质量也在向好的方向转化,同时预期比较稳定,我觉得中国经济基本面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谢谢。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9月份CPI同比增长3.1%,也是继7个月以来又重新回到3%以上,现在有评论说,全年的通胀能保持平稳有点过于乐观,盛司长怎么看,是不是我们现在已经又存在了一定的通胀压力,同时全年控制通胀的目标能不能达到?谢谢。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我知道大家很关心物价问题,特别是9月份我们发布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同比增长3.1%,超过3%,大家议论比较多。9月份物价的上涨有它特殊的季节性因素,也有节日消费拉动的因素,同时还有一些气候变化,特别是与部分地区涝灾、旱灾影响一些产品的生产供应也有关系。CPI同比3.1%中,2.3个百分点是新涨价因素,0.8个百分点是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中,食品相关品种的价格上涨,像蔬菜、水果、鸡蛋、肉禽价格的上涨,食品价格上涨对CPI涨幅的影响达到60%以上;中秋节在9月份,对食品消费的拉动是有影响的。

尽管从后几个月来讲,进入冬季,食品的生产有季节性的影响,食品价格的上涨仍然会对总体CPI的上涨产生一定的压力。但从总体来讲,保持物价的稳定我们是有条件的。首先一点是今年粮食又是一个丰收年,库存也很充足,粮食供应没问题,粮价具有保持稳定的条件和基础,对其他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会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二,现在绝大多数的工业品供过于求。目前我们谈的更多的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品价格在低位运行。尽管近2个月PPI连续两个月环比正增长,但是同比仍然在负增长区间,9月份PPI同比下降1.3%。工业品供应充分,价格比较低,对CPI传导的压力就比较轻。第三,目前的经济增长趋于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的关系相对比较稳定。我们不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总需求的上升对物价上涨的压力相对来讲也不是特别大。再加上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保证后期物价基本稳定。1—9月份CPI的平均增长2.5%,全年调控的预期目标是3.5%,从现在看,完成全年目标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东方卫视记者:我看到发布稿里有一个数据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去年在9.6%—9.8%之间,今年从一季度开始就在6.7%、6.5%、6.8%当中徘徊。请问盛司长,这三个百分点的差异是怎么造成的?第二,关于房地产,尽管今年实施了比较严格的调控政策,从二、三季度以来,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的房价还是出现了大幅上涨,您觉得今年是否需要出台一些新的调控措施?谢谢。

盛来运:关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问题,我想说两点。第一,今年以来,三个季度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去年同比确实出现了回落,但是今年前三季度跟上半年相比在增加,上半年增长6.5%,1—3季度增长6.8%,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是回落的,但环比还是在增加。收入同比增速的放缓跟经济的大环境是相关的,经济增速在继续放缓,收入增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再加上收入是经济增长的滞后反应,前几年经济高增长、经济比较好的时候,收入增长比较快。这几年经济增速在回落,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在收入上体现出来。这是今年收入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比增速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影响不会很大,我个人觉得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城镇化在稳步推进,每年有不少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在农村是高收入阶层,但是进城以后,在城镇里面的收入相对偏低。这样来讲,分母扩大,分子没有同步扩大,一定程度上对数据也会有影响,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的。今年尽管财政压力比较大,征收压力也比较大,政府还是很重视提高低收入阶层转移性收入的比重,提高了退休人员的工资,提高最低工资的标准,对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还是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关于房地产问题,这个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这个月22日将发布上个月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到时候对房价的变化会有更清楚的认识。从8月份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数据的变化来看,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重视。从这些情况来看,房价的表现出现了分化,一线城市房价涨得更多,二三线城市涨幅不是那么大。最近大家说谈到地王的现象,很多不是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拿地,这些问题需要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和机制。谢谢。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