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预测股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3-12-24 12:58:59

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而设立的经济科学奖,虽然是官方授予,其名声有时却不及同类奖项。虽然它与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奖一样,都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但其设立时间却比较晚。该奖于1968年由瑞典中央银行设立,而这并非1896年诺贝尔先生的意愿。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诞生加剧了人们对此奖地位的争论。尤金·法玛(Eugene Fama)来自芝加哥,他因主张效率市场而著名:曾经铺天盖地的经济泡沫报道令他非常讨厌,他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最后他选择退订报纸。相反,来自耶鲁的罗伯特· 希勒(Robert Shiller)却因不断警告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股泡沫和21世纪房地产泡沫而名声大噪。

他们表面看似互相矛盾,实则不然。在与资产价格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中,令人拍手称绝的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来自法玛、希勒和拉尔斯·彼得(Lars Peter)(来自芝加哥)。虽然他们在市场运行机制方面互不认同,但他们从事的研究并不矛盾。那些从中获利的投资者足以证明这一点。

20世纪60年代早期,法玛先生写博士论文时,就在研究资产价格相关数据。后来他着手测验有效市场假说——股票价格包含了所有即时有效信息,因此短期内完全不可预测。其分析表明有效市场假说在数天或数周内是正确的,或者至少证明了市场是足够有效的,因为没有人可以通过预测股价而源源不断的绝对获利。法玛及其合伙人在资产价格分析中率先使用了“事件研究法”。在重大新闻发布前后,通过即时追踪数天内资产价格变化,他们发现市场反应很灵敏,但随后就变得不可预测。1981年,《美国经济评论》刊发了名为“依靠即时的股息变化是否可以预测瞬息万变的股价”的文章,希勒先生也加入这场争论中。这次讨论对他们的研究做了总结。虽然有效市场理论指出股票价格可以简单反应出税收价值的相关最新信息,但实际上,股票价格相比股息分红稳定性差很多。希勒的研究暗示:人们利用股票价格的基本走势,可以预测其未来发展动态。他改进了股票本益比,该设计基于十年平均收益波动,而非经常性获利。他认为通过这种方法测试价格过高的股票,随着时间推移,股价将会下跌:其因此而成功预测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经济泡沫。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与希勒交谈后表示高股价可能反应了“不合理的增长趋势”。

虽然希勒先生表示通过资产在数年内的变化可以预测其未来趋势,但法玛先生的研究显示短期内股价无法预测。法玛先生并不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其研究发现短期利率经常影响股票长期发展趋势。他与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肯尼斯·弗伦奇(Kenneth French)研究表明,时间越长,股票收益预测的可能性越大。

同时,希勒先生借鉴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研究,发现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丹尼尔·卡尼曼原是心理学家,后来成为经济学家,并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实际上,瑞典皇家学院把希勒与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放到一起是有道理的,理查德·塞勒是芝加哥大学学者,因行为经济学而获得诺贝尔奖)。其他经济学家反对行为经济学方法,他们坚持预期收益反映了投资者理性持有高风险资产而获得的回报。

1982年,汉森先生提出的“广义矩量法”已经成为十分有影响力的统计法。这有助于计量经济学家进行理论测试,充分利用他们已拥有的信息(即使有时这不能完全满足他们),通过认识其中潜在的解释变量,在统计上,很可能有力地预测未来结果。自那时起,他把许多精力都放到研究时间与资产价格和宏观经济变量的联系上,比如当下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消费总量——以宏观金融模型而著名。在这些问题中,他已关注到经济循环与资产价格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他特别关注人们在无法掌握信息、对未来不确定的状态下做出的决定,其中有时会产生资产价格行为,这些行为有些十分有效,有些却十分不合理。

以上是三位诺贝尔奖得主通过精确的实证分析耗费巨大心血证实的理论成果。通过评判危机中暴露的资产错误估价,金融界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汉森获奖不久,就被问到经济学家在资产价格领域进展如何。他说道:“我们正在进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 编辑:王思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