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谷轮回梁伯韬 “红筹股之父”的金融传奇
梁伯韬的身上从不缺乏话题性。国际城市、Tom.com、长江生命科技等企业的上市均为梁伯韬所操办,他被外界称为李嘉诚的“御用银行家”;梁伯韬创立的投行百富勤包揽了中信泰富、港中旅、中国海外等红筹股的上市,“红筹股之父”是他更响亮的一个名号。
在上海南京西路恒隆广场47楼CVC会议室,梁伯韬接受了上证报记者的专访。谈到忘我时,他会提高分贝,用手敲击桌面。他创立的投行百富勤在巅峰时期的营业额超过美林和雷曼兄弟,却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轰然倒塌,被列入MBA教材的经典案例,梁伯韬自承“从最高峰重重地摔了下来”。离开投行后,他投资了京东商城、91无线和点融网等互联网企业。
30多年金融从业历程,经历了从投行家到投资人的角色转变,他得出的结论是金融的本质是建立信誉,而非快进快出。投资银行要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赖,而不是将自己变成一只对冲基金。
⊙记者 高翔 ○编辑 剑鸣
良师益友李嘉诚
梁伯韬1955年生于香港,本科修商务,毕业后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修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梁伯韬本想继续读博士,夏天也没有回香港找工作,而是帮教授做一些研究工作。
一次在唐人街,梁伯韬看到一本财经杂志,上边刊载了船王包玉刚爵士与怡和洋行争夺九龙仓控制权的精彩一战。最终包玉刚以非凡魄力赢下收购战,但代价亦不小。彼时,包玉刚的财务顾问是汇丰旗下的投资银行获多利(WardleyCorporate Finance Limited)。
掩卷后的梁伯韬心生向往,也记住了“获多利”这家当时在香港地区规模最大的投行。1980年10月,他回到香港,给几家雇主写了求职信,其中就包括获多利。顺利被录用后,他为企业上市和并购充当财务顾问。时隔34年,他依然感慨不已:“几个月前,这份工作对我来说还只是杂志上的一篇报道,几个月后就梦想成真,我真的非常幸运。”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投行还未进入香港市场,获多利在香港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近80%。由于市场行情好,梁伯韬参与了很多融资和并购的项目,并开始为李嘉诚服务,在1981年帮助国际城市从李嘉诚的长江集团分拆出来上市。
1985年,包括梁伯韬在内的一个团队离开汇丰,加盟花旗(当时的中文译名为“万国宝通”)。受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限制,花旗银行在美国本土无法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便在海外先行布局。香港是花旗投行业务在全球布局的第一站。
虽然不是自己一手创建,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梁伯韬将自己在花旗的第一段经历(他于2001年重回花旗)称为“半创业”。仅用3年时间,花旗就跻身香港三大投行之列。
1987年,李嘉诚旗下长和系四家公司合计募资103亿港元,是香港证券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集资行动,梁伯韬以团队负责人的身份直接为李嘉诚服务。往后20多年的岁月中,他还帮助长江实业分拆旗下的Tom.com在创业板上市,在公开招股中获得669倍的超额认购;帮助长江实业分拆生化业务,组成长江生命科技在创业板上市;甚至以91.6亿港元收购李嘉诚次子李泽钜持有的23%电讯盈科的股份,以平息李泽钜出售资产所惹出的风波。
谈及李嘉诚,梁伯韬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我在很多场合说过,他是我的老师。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诚信,比如谦虚。他很善于倾听,即使成功了也很谦虚,完全不是‘土豪’做派。他也很勤奋,每天很早就到办公室。他没有落后于这个时代,投资了Facebook。他重视现金流,安然度过每一次的金融危机。年轻人想要超越他,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美国华尔街股市单日暴跌近25%,从而引发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风暴。花旗的投行业务在欧洲损失惨重,在亚洲的战略是否会调整,当时充满未知。
把梁伯韬从汇丰挖到花旗的,是一位名为杜威廉的英国人,后来他成为梁的老板。一天,梁找到他说:“我打算离开花旗,自己创立一家小型的精品投行。”
杜威廉听后建议说:“你一直主攻一级市场,我有二级市场,为什么我们不联手呢?”
“游隼”玩转红筹
新投行的成立得到了李嘉诚、荣智健、胡应湘等富豪的鼎力支持。新公司起名为“百富勤”。为何得此名?梁伯韬对上证报记者解释,原本想用“falcon”(猎鹰)一词的粤语谐音“富勤”,但发现“falcon”一词已被抢注。后来朋友提醒,Peregrine(游隼)是falcon家族中的一员,看准猎物后,具有全球最快的俯冲速度,因此公司便起名为Peregrine的粤语谐音“百富勤”。百富勤在中文里也寓意着“百富于勤”,意指一个人除天分和机遇外,勤奋也必不可少。
百富勤创立伊始,香港市场还未从股灾中恢复过来。但梁伯韬相信,内地的改革步伐不会停滞,而由于内地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香港的资本市场必定会为内地的企业,尤其是国企所用。
当时,香港有四大中资机构:招商局,中信,港中旅,中银香港。早在股灾之前,中资机构就想尝试进入资本市场,梁伯韬也曾为其做过辅导。1990年,中信集团在香港借泰富之壳上市,更名为“中信泰富”,成为第一只红筹股。由于当时内地还没有公司法和证券法,注册在内地的公司无法到海外上市,中资企业只有在香港注册成立公司后在香港上市。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一下子点燃了投资人的信心,在香港市场引发了热潮,也催热了红筹股。招商局海虹成为第一只通过IPO登陆香港股票市场的红筹股。随后,港中旅、中国海外、越秀也都加入了红筹股的行列,而这些都是梁伯韬一手操办的,“红筹股之父”的名号渐渐地传开了。
梁伯韬解释说:“红筹股和H股的差别何在?红筹股的上市主体是在香港本地注册的公司,而注册在内地的公司到香港上市被称为H股。早期还是红筹股比较受欢迎,因为很多红筹股公司是香港有经营,有资产。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红筹股迎来了高潮,被炒得很热,尤其是上海实业和北京控股的上市。北京控股获得了1200倍的超额认购。”
20多年来,众多内地的企业到香港以H股或红筹股的方式融资,将香港推到了国际融资中心的位置,目前H股和红筹股在恒生指数中已占据半壁江山。
坍塌与反思
百富勤于1987年成立后,发展迅猛,短短两年间就收购了两家上市公司,再加上红筹股上市风潮,成为唯一能与华尔街大鳄一决高下的港资投行。到1996年,百富勤已是总资产超过200亿的上市企业,成为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投行。1996年,百富勤的营业额达1755亿港元,而同期美林证券的营业额为1678亿港元,雷曼兄弟为1051亿港元。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百富勤投资的印尼债券大幅贬值,财务出现严重危机。
为解决资金周转问题,百富勤曾于1997年底宣布引进苏黎世集团及美国第一芝加哥银行作为策略性股东,然而自1998年初以后,亚洲金融风暴进一步恶化,两者于1998年1月9日分别宣布取消已承诺认购百富勤的可赎回可换股优先股。
百富勤在危机中轰然倒塌,香港政府还委任审查员对此事件进行调查。百富勤清盘案也成为MBA教材中的经典案例。
梁伯韬向上证报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我们做的还是传统的投行业务,目的不是赚快钱,而是和客户建立一种可信赖的长期关系。当时,我们将自己的业务称为商人银行,而不是现在流行的投资银行。美国人进来后,投行开始被称为investment banking。百富勤为什么会倒闭?传统的业务都没有问题,但问题出在债券投资和衍生工具上,这个部门的核心班底是我们从雷曼兄弟引进的。”
最终,法国巴黎银行入股组建了巴黎百富勤,梁伯韬起初担任行政总裁,后于2001年年初出任巴黎百富勤副主席。
2001年,老东家花旗又找到梁伯韬,希望他负责亚洲区的投行业务。彼时花旗已实现混业经营,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回到花旗后,梁伯韬出任花旗旗下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的亚洲区主席和董事总经理。在这一任上,梁伯韬经手了中国人寿和中国联通的IPO。
2006年,梁伯韬开始觉得金融行业有一些问题了。他回忆说:“我发觉美国人开始在犯我们在1997年犯过的错误。投资银行开始冒风险,开始套利,开始注重短期收益,而不是可以长期信赖的顾问。投行开始变得以交易为导向,变成更像对冲基金。”
“除此之外,我也确实在投行干了太长的时间了。以前都是在帮企业卖股票,我也想转着去做投资,而不再仅仅是一个顾问去帮企业做融资。在过去,我帮助了很多企业融资去投资,我发现他们赚得真的好多,所以我也想转到投资。”
只投最好的公司
离开投行后,梁伯韬成为天使投资人。2007年,全球知名的私募股权基金CVC找到梁,希望他加入。想给自己和家人留出更多时间的梁最终答应以顾问的身份加入。
徐新早前是梁伯韬在百富勤时的同事,后创立今日资本。2006年,徐新与京东接触,2007年实现投资,并找到梁伯韬问他:“你有没有兴趣投这家公司?”
2008年11月,今日资本召开投资人年会,徐新邀请刘强东在大会上介绍京东的战略和业务。晚宴上,梁伯韬与刘强东单独交流,并表达了投资的意向。2008年底,投资资金到位。
2001年,梁伯韬就投资了中华英才网,所持股份在2008年时卖给了美国的一家公司,投资京东商城的资金就来源于此。当时京东的估值是几千万美元,到IPO时京东的估值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
为何选择投资在2008年时还未崭露头角的京东?梁伯韬说:“首先我看中刘强东的激情,觉得这个年轻人很不错。我觉得他具备成功的两个要素:创意和执行能力。我也认同他自建物流的想法。事后证明我们投的这笔钱很关键,可以帮助刘强东做物流方面的建设,对后来的融资也起到了作用。”
由于看好移动互联网,梁伯韬于2013年初以个人名义入股内地网游开发商网龙分拆上市的“91无线”,以每股2.49美元的价格持有0.43%的股份。91无线的股东还包括李泽楷、阿里巴巴前行政总裁卫哲和淡马锡控股。这笔交易就是卫哲介绍给梁伯韬的。
仅不到半年,百度就宣布斥资19亿美元全购91无线,收购价约为每股13.54美元。这笔交易使得梁伯韬在一年之内赚了近5倍。
由于CVC的业务越做越大,2009年梁伯韬开始担任大中华区主席。2012年,他成为CVC的董事合伙人,并进入投资委员会。关于如何平衡个人与所在公司的投资,他说:“CVC是一只并购型的基金,投的是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业,集中在消费零售、餐饮、医药、金融和教育等,一般来说要有控制权。我本人的投资方向则略有不同。我本人投一些早期的项目,关注一些新兴产业。”
近日,梁伯韬又投资了内地P2P企业点融网,并加入了董事会。他告诉上证报记者:“我投互联网金融的理由与投资电商类似。中国的零售市场效率低,中间环节多,电商总体上能提高效率。类似的,中国的金融体系效率也不高,特别是在服务中小企业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而互联网金融作为鲶鱼,就有助于提高效率,改善金融服务。”
作为董事会成员,梁伯韬表示:“我认可点融网‘不赚快钱、做好风控、拥抱监管’的经营理念。金融这个行业不能赚快钱,要做的是建立信誉,世界上大的金融企业都是有上百年的经营历史的。我希望点融网能成为一个坚固的平台。我的投资哲学是,在某个细分领域里,我一般只投我认为最好的那家公司。未来,我肯定不会投与点融网竞争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