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企业开办环节为例,“四快”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从24天缩短到5天,压缩近80%。
“转化快、手续快、开工快、投产快”,这是最近人们对于北京市推进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项目落地的一个形象概括。
这个“四快”模式,到底有多快?以企业开办环节为例,“四快”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从24天缩短到5天,压缩近80%。
再以强化人才保障服务为例,北京市先后向公安部申请30项出入境改革政策措施,设立中关村、朝阳、顺义、石景山、通州5个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大厅,为北京外籍人才提供更加宽松便捷的出入境、停居留环境。2015年以来共受理外籍人才永久居留1900多人,超过之前十年办理的总量。
据北京海关副关长高瑞峰介绍,北京海关推广应用“提前申报”“先放行后改单”“先放行后缴税”“先验放后检测”模式,实行“互联网+预约通关”,企业需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办理通关手续的,可以通过“互联网+海关”一体化网上办事平台提交预约通关申请。
通关便利化促进了北京地区进出口增长。据北京海关统计,2019年1月份北京地区进出口239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环比增长4.4%,实现了“开门红”。
在25日召开的北京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通报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毛东军介绍,在推动高精尖产业政策落地、谋划产业发展方面,北京市已初步形成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生动实践。
如门头沟区、石景山区、大兴区配套出台了“高精尖19条”“石创10条”“兴十条人才政策”;顺义区通过推行新项目落地全要素评价、搭建会商平台,形成了“转化快、手续快、开工快、投产快”的“四快”模式。
毛东军说,随着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完善,北京市高精尖创新成果及企业不断涌现。高清液晶显示面板、自动驾驶平台、石墨烯制备与应用、北斗卫星应用等技术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北京地区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近四成;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约400家,专利达8000多件,均居全国第一;小米等企业获评全国质量标杆企业,旷视科技“洞鉴人像系统”、百度“Paddle深度学习框架”等7个项目入选全国首张颠覆性创新前十榜单,寒武纪等9家企业成为2018年度全球新进独角兽创业公司,产业创新动能进一步释放。
毛东军告诉记者,北京市正在着手组建市区两级高精尖产业落地工作推进专班,建立全市统一项目库,结合各区实际制定项目划定标准。通过建立“科—技—产—业”接力机制,挖掘项目源,拓展项目线索,做到引进一批、培育一批、转化一批,实现科学发现、技术开发、产业化转化和规模化应用生产的有效衔接和接续发展。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2014年至2018年,北京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360家,实施41个智能制造重点示范项目,北汽模塑等22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绿色园区。奔驰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改造(亦庄)、燕东八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中芯国际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高精尖项目落地实施。
目前,北京市在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领域已创建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石墨烯、智能车联等领域成立了11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创建了27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7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成立了北京市企业技术创新服务联盟,为深入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合计实现增加值8323.6亿元,占全市GDP的27.4%,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合计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3.8亿元,同比增长12.9%,拉动全市增长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30.4%。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劳动生产率达44.8万元/人,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5%,质量效益持续提升。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9%和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