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刻得中国云计算第一股,看全球TO B企业上市潮

来源:东方网    2020-01-13 15:29
来源: 东方网
2020-01-13 15: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证监会同意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UCloud优刻得)科创板IPO注册,UCloud优刻得即将成为 “中国云计算第一股”。作为国内知名的TO B云计算服务商,UCloud的上市,引发了TO B企业、投资人等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其实从全球来看,今年以来,美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科技服务业上市的浪潮,短短半年时间里,共计上市了9家与云计算相关的TO B企业上市,并且都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部分企业(如CrowdS trike、Datadog)持续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上述现象反映了云计算大背景下,美国TO B企业日益发展壮大的一个新阶段。

反观中国,TO B企业太难,是全行业的共识。为什么在独角兽频出的时代,TO B的独角兽很少走到上市阶段呢?

市场红利消失,往往是TO B的机会

美国商业发展的历史很长,这使美国企业在经历了足够的市场扩张期之后,已进入市场红利枯竭的状态,为了寻找提高效率和业务创新的突破口,美国企业对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创新的云计算等企业服务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大量企业裁撤IT部门,选择公有云服务来降低成本,这使得美国公有云在2008年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2019年上市的企业中,团队协作领域的Zoom、Slack、PagerDuty,运维管理领域的Datadog、Dynatrace,CDN领域的Cloudflare、Fastly,终端安全领域的Crowdstrike,大都成立在2008年之后,上述企业切入的领域中,都已经存在着传统玩家和巨头,创新企业凭借着新技术向垂直领域延伸,通过主动开放、被集成,都实现了突围和增长,在巨头林立中获得不错的发展。

中国的云计算如果从2009年阿里云成立算起,起步时间和美国差不多。但云计算此前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番风顺。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企业对云计算的接受程度比较低,更多采用自建数据中心和使用IOE硬件产品;另一方面因为互联网市场的流量红利足够大,如果处在风口,谁都能飞上天,在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烧钱迅速抢占市场是最重要的,而对于新工具、新方法的采用意愿非常低。

在中国最早使用云计算的是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他们缺少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来建立一套IT基础设施和团队;而在发展壮大后,业务的高速扩张也需要能够弹性扩容、按需付费的云计算来支撑。中国云计算的拓荒者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抓住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服务一波波风口上的企业,而逐步成长起来。

近两年来,随着全球消费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几乎所有的企业经营都开始遇到瓶颈,当企业的销售额、利润开始停滞,甚至出现倒退的时候,想尽办法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就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数量和体积庞大的传统企业,也开始逐步接受云计算,将一些非核心的业务或者创新业务上云;另外5G、AI、IoT、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云计算作为底层架构的支撑。综合以上,云计算TO B企业的窗口期真正到来了。

美国SaaS繁荣,中国IaaS主导

不同于美国云计算市场中,Salesforce、Workday等SaaS企业占据企业服务半壁江山,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IaaS基础设施服务。

IDC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 IaaS 市场规模为 46.83 亿美元,在中国公有云市场中占比高达 65.18%,而2018 年我国 SaaS 市场规模为 18.30 亿美元,占比 25.47%。PaaS 市场规模相比 IaaS 和 SaaS 更小,仅占比 9.35%。

出现与美国云计算市场截然不同的布局,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的云计算需求,仍处于对计算、存储等传统IT资源的替代过程中,云计算服务商主要致力于用 IaaS服务向企业提供 IT 基础资源。

IaaS实现了IT基础资源流量化,使 IT 基础资源像“水”“电”“煤”一样可以按需取用,IaaS服务的资源弹性伸缩、快速调整、低成本、高可靠性等特性为其在国内市场带来了海量需求。

根据IDC统计,2017 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超过50%的客户为互联网行业企业,包括消费级市场的电商、互动娱乐类企业和企业级市场的软件开发类企业等,用户购买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云主机、云存储等基础资源。未来几年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以及政策层面对企业上云的推动。近几年,政务、零售、教育、金融等传统领域,纷纷开始加速上云。以政务行业为例,2017 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 292.6 亿元。2018 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达到 370.8 亿元,环比增速为 27%,预计到 2021 年市场规模达到 813.2 亿元。对于中国云计算市场玩家来说,传统行业市场增量很大。

TO B的独立玩家有没有机会?

在IaaS层面,公有云被认为是云计算行业未来主流发展趋势。公有云资源共享、高效经济的特点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共性需求,作为承载用户业务的平台,公有云相比项目制的私有云有更高的发展潜力。同时公有云技术、运营、人才及资金壁垒都较高,新进入者与发行人竞争难度较大。

早期布局云计算行业的一些大型公有云企业,如阿里云、腾讯云等,基于多年的经营,技术实力不断提升、产品线日益完善,也积累了海量的客户,并以品牌效应吸引了很多头部客户,形成一定的市场集聚效应,IDC数据显示,从 IaaS 和 PaaS 整体市场份额来看,阿里云遥遥领先,份额接近50%,比国内第二名到第五名厂商的份额总和还要高。

在巨头的引力之下,也有一些独立玩家,凭借差异化的能力,在市场中立足。即将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的中立公有云服务商UCloud 2012年创立,是中国云计算最早一批创业公司,在移动游戏领域挖到第一桶金,随后,商业嗅觉敏锐的UCloud先后捕捉了电商、社交、O2O、金融科技、直播、短视频等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技术和产品也不断打磨丰富;2016年,当阿里云、腾讯云等开始发起价格战时,UCloud避其锋芒,选择进入传统行业,与巨头差异化竞争。当巨头们也纷纷进入传统行业时,UCloud开始在战略上进行更细化的切分,根据客户的集中需求来开发产品、选择传统行业中更细分领域,并利用“中立”的品牌标签,去打动一些对于数据和安全比较敏感的企业,也更为开放的被合作伙伴集成。

除了UCloud外,这个市场上的玩家,还有私有云服务商QingCloud,不断拓展金融和政务市场的金山云等,都在谋求科创板或者海外上市。

美国云计算市场起步最早,具有“风向标”意义。以美国TO B企业纷纷上市,来预测中国市场情况的话,阿里云、腾讯云等行业巨头还在跑马圈地,虽然尚未盈利,但长期来看,参照国外云计算巨头AWS的发展历程,随着阿里云、腾讯云等巨头体量不断扩大,依靠规模效应将会实现规模化盈利;而对于中型TO B企业来说,有一些会被市场淘汰,另外一些如果能通过上市融资,获得长远发展的资金,并进行“自我造血”发展业务,坚持与巨头的差异化定位,也将在市场中获得相当地位。期待中国TO B企业在长期的低调努力耕耘之后,也能迎来如美国资本市场上TO B企业一样百花齐放的春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