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发布系列非遗纪录片:只有百人观看的皮影戏,客流量达到十万

来源:东方网    2020-01-17 11:13
来源: 东方网
2020-01-17 11: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抖音专为非遗拍摄的纪录片《追影》上线,影片讲述了两名90后年轻人,与五位平均年龄70岁的老师傅,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而走到一起的一段故事。

《追影》是抖音非遗记录短片系列中的一部,该系列现已推出《走丢的神仙们》《追影》《老手》等多部,涵盖“雷山银饰锻造”“富阳油纸伞”“杭绣”“芜湖铁画”“华县皮影”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友可关注“抖音短视频App”进行观看。

来自杭州的90后张建华,纪录片《追影》的主角之一,他和他的品牌“寻古”是目前抖音上最大的非遗类MCN(视频内容创作者)之一。在抖音上,张建华及其团队目前运营8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账号,粉丝数共超百万。在他生产的内容中,用户可以看到很多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比如天竺筷、盘纸、西河刺绣等等。快递小哥都知道的非遗油纸伞大师“闻叔”闻士善,也是他旗下的匠人。

然而,已经创业两年的张建华开始并不顺利,他经历了很多MCN机构都会经历的困境:资金持续燃烧、意义感逐渐丧失、事业毫无起色。由于缺乏流量优势和盈利模式,2018年底,“寻古”初创资金消耗殆尽,濒临倒闭。

纪录片的另一方,是来自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的传承人,5位平均年龄70岁的老师傅,和其中一位老师傅的90后孙子。

“华县皮影”于2006年入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繁荣的时候,有48个班社,超过两百人从事皮影戏。但现在,华县的皮影戏班社从48个锐减到3个,能随叫随到的只有两个班子,这两个班子中,一个班子的艺人平均年龄是80岁,凑合着能唱几段折子戏。另一个就是纪录片中的皮影戏班,平均年龄70岁,是华县高塘镇仅剩的能唱本子戏的五个老人。

几位老师傅是认识四五十年的老朋友,2005年到2008年,他们挂靠在一家公司下,演了三年,北京也演过,后来公司倒闭,又回到村里。有的打工,有的务农。2011年,西安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几位老师傅在世园会表演了一段时间。直到2014年,来了永兴坊,才稳定下来。 从只有一百人左右观看皮影戏,到客流量达到了十万。

多年来,老师傅们一路奔波,由于“不赚钱”,“华县皮影”日渐被人们遗忘,徒弟也招不到,面临失传的危险。

一面是曾濒临倒闭的非遗传播者,一面是面临失传危险的非遗传承者,两者在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面前,获得了新的机遇。

在加入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后,张建华的MCN公司迅速扭亏为盈,总粉丝突破百万。其专业团队将为 “永兴坊皮影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制作高质量视频,将有更多网友了解、喜欢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兴坊皮影戏”也将获得更多的收入,把这项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下去。

随着抖音的快速普及,非遗文化正在借助短视频这种形式获得新的机遇。过去一年,抖音推出了“非遗合伙人”计划,希望帮助更多的非遗创作者,用短视频获得更好的生活。

该计划将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好奇心,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

2020年1月6日,抖音发布《2019抖音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抖音艺术类视频全年播放量超5431亿次,被点赞超169亿次,2045万人使用"京剧武旦"特效贴纸,410万视频使用了川剧变脸特效。2019年,93%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抖音有相关视频,共获赞33.3亿次,抖音已成中国最大知识、艺术和非遗传播平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