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用听的!国家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30多家博物馆上线喜马拉雅

来源: 东方网
2020-03-13 16: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受疫情影响,全国不少博物暂停对外开放。许多博物馆从线下走到线上,打造有声博物馆,打破时空界限,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截至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成都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超30家博物馆入驻喜马拉雅。

越来越多可以“听”的博物馆

2月,河南博物院在喜马拉雅上线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每期聚焦武则天金简、错金豹型器座、汉代六博博具和俑等在内的珍藏文物,由河南博物院知名专家担纲解说,让更多藏在深闺的镇馆之宝活起来,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发声。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入驻喜马拉雅,推出“小桂花之声”音频节目,广西博物馆“小桂花”志愿者们用他们的声音,分享馆藏文物、广西风貌、文博知识,带领大家“云游”博物馆,探秘广西瓯骆文化。3月6日,山东青州市博物馆发布了一份有声音的邀请函,邀请市民约会喜马拉雅,关注节目《以物读史看青州》,跟随讲解员的声音逛青博,听文物,读历史。

截至3月10日,西安博物院出品的《福猫特工的十二时辰》播放量突破200万。西安博物院将本为春节举办的线下特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搬到了喜马拉雅上,出品有声展览《福猫特工的十二时辰》。《福猫特工的十二时辰》讲述卡通“福猫”带着为人类早日消除疫情的特殊任务穿越回大唐,通过“福猫”在长安一天十二个时辰的游历,让观众细细品读文物中展现的长安人的服饰、饮食和出行娱乐。

《福猫特工的十二时辰》以卡通人物“福猫”为故事主人公,传递历史文化知识,让展览充满趣味,也让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更近了。

喜马拉雅助力传递文博魅力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展示场所,人文、社科、艺术的传播机构,对展示人类历史文化精品,提升人们的知识修养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打造有声博物馆是博物馆、艺术馆拥抱“互联网+”的又一新玩法,为传播和沉淀文博文创内容提供了新思路。事实上,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内各大博物馆,早已拥抱互联网。互联网的的介入和助力,也让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喜马拉雅上有众多热爱历史文化的受众,优质的历史文化内容如《听谢涛·真三国》《明朝那些事儿》《大力史》,获得上亿的播放量。《阎崇年:大故宫600年风云史》《周功鑫:台北故宫国宝档案》《马未都:国宝100》《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馆》《你好呀!故宫》《神奇敦煌开讲啦!》等文博类专辑,获得了良好的播放和付费效果。

《周功鑫:台北故宫国宝档案》节目讲解的台北故宫藏品

喜马拉雅副总裁张永昶认为,博物馆玩“跨界”,不仅能打造热销网络的文创品,更可以打造声入人心的文化内容产品。博物馆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打造有声博物馆将极大地助力博物馆分享文物知识、历史故事、文化魅力,借用优质内容做好文化输出。

据悉,喜马拉雅正在邀请全国博物馆、艺术馆入驻,打造声音博物馆,将优质文博内容以声音形式沉淀,用更具创意的方式展现博物馆之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