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改院召开“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韩产业合作”专家网络座谈会

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中日韩产业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冲击。在这一特定背景下,4月2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召开“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韩产业合作”专家网络座谈会

中改院召开“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韩产业合作”专家网络座谈会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4-03 11: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4月3日电 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中日韩产业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冲击。在这一特定背景下,4月2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召开“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韩产业合作”专家网络座谈会,与会中日韩专家围绕“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与中日韩面临的共同挑战”“以更加紧密的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合作,携手应对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中日韩产业供应链的挑战”“以特殊时期的特殊贸易政策推进中日韩更加紧密的产业合作”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教授认为,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很可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既有格局,供应链、产业链的区域化、本土化可能是一个新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中日韩全方位合作的战略性、全局性凸显。他提出,中日韩产业互补性强,制造业产业内的分工协作紧密。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中日韩制造业供应链带来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日韩应以共同维护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为重点,推动形成三国制造业分工合作新机制。第二,中日韩要以维护区域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为重要目标,加强三方产业供应链安全信息沟通与协调、联合评估、风险预警等机制建设。第三,中日韩应根据疫情防控进展及时调整三国间人流物流等管控措施,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的畅通运行。第四,务实推进中日韩自贸进程,加快在服务贸易及投资、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谈判,携手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在今年如期签署。以三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为维护中日韩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畅通提供制度性机制性保障。在中日韩一揽子、高水平贸易投资协议达成之前,把中日韩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数字经济、金融保险等重点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自由贸易政策列入海南自贸港的“早期收获”项目清单,率先在海南取得突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教授致开幕辞,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贾庆国教授,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教授,日本国际经济交流财团专务理事原岗直幸教授,韩国中央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安忠荣特聘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小原雅博教授、韩国产业经济与贸易研究院原院长金道熏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与经济学院副院长深川由起子教授,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徐溱教教授,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濑口清之博士等进行发言。随后,三方专家围绕发言中提出的建议进行了交流讨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教授认为,中日韩需要以更紧密的合作应对疫情及其严重冲击经济的“双重威胁”。一是加强彼此间开放的信息分享,建立中日韩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信息分享平台,及时向社区和公众开放信息。二是加强在抗疫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形成以本地区为基础的生产供应能力。三是优先保障商务人士的旅行,探索建立中日韩健康旅行卡,促进三国商务人士旅行的便利化。四是从防范金融危机风险出发,发挥清迈协议在维护区域金融安全稳定的作用。五是在以新科技为基础的医疗、在线教育、高科技、电信等领域扩展合作。六是应尽快召开中日韩领导人紧急会议,探讨制定三国面向未来的合作新议程,并建议尽快召开三国卫生部长会议,共同探讨和务实推进合作抗疫行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贾庆国教授认为,中日韩可以而且应该更加紧密地合作,合作抗击疫情和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第一,分享各自抗击病毒的经验,尤其是当下防止从国外输入病例方面的经验。第二,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改善,三国应尽快就如何复苏经济交换意见。第三,加速合作研究开发新药和疫苗。第四,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通过更自由的贸易安排使三国企业从更宽松的市场准入中受益,以此促进经济尽早复苏。第五,携手推进RCEP谈判进程,促进RCEP成员国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教授认为,新冠疫情有可能给举步维艰的全球化进程以沉重一击,导致全球化“逆向”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中日韩应携手推进区域合作,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降低疫情的负面影响和“逆全球化”的冲击效应。三国也可在疫情信息共享、防疫物资援助、医疗技术交流、疫苗联合研发、卫生危机管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及时构建常态化的区域性公共卫生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公共卫生合作为“突破口”,推动旅游、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实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日本国际经济交流财团专务理事原岗直幸认为,中日韩需要共同采取果断和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来促进需求,这是保护供应链的最佳办法,因为扩大社会距离政策导致需求急剧减少。中日韩三国应该率先采取更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来创造需求,对冲疫情全球蔓延对需求侧的冲击。日本政府将于下周公布一揽子宏观刺激政策方案,尽管目前不清楚具体内容,但可以期待的是,日本一揽子宏观刺激政策方案的最重要目的是刺激需求。他还认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是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冲击的关键,是应对疫情导致的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第四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技术使我们有可能建设超智能社会,让广大社会成员分享大数据的好处,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更多的服务,并基于数字技术重建更加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但是,我们必须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大城市居民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获得就业和收入,但边缘地区的居民利用数字技术获得就业和收入的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通过数字技术教育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利用数字技术重建更加稳定安全的供应链,需要国际合作,必须坚决反对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在WTO停摆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RCEP等区域安排来促进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日本东京大学小原雅博教授认为,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当前中日韩都面临疫情反扑和推进经济正常化的“两难”,把抗疫作为优先选项,就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经济,如果把经济作为优先选项,疫情就可能会反扑。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灾难,全球油价大跌、资本市场大跌,居民财富严重缩水、人们的就业和收入都受到持续影响。然而,为了防止疫情跨境传播而采取“内向化”措施并非长久之计。人类与病毒抗争的历史很长,全球性危机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克服恐惧,克制“内向化”倾向,通过信息交流、知识分享与科研合作来携手抗击人类共同的敌人。

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与经济学院副院长深川由起子教授认为,疫情在欧美大流行,导致许多经济贸易活动中断。但是,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活动有望正在逐步恢复走向正常。虽然推动中日韩经济一体化面临各种障碍,但可以考虑尽快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项目。抗疫期间中日韩在农业、制药业等行业合作需求巨大,因为中日韩都需要抗疫物资和安全食物。中日韩需要合作研发针对COVID-19的药物和疫苗。中日韩可以携手率先创立全球数字经济技术标准。 此外,汽车制造业、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现代服务业、通讯等也都可列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早期收获项目。中国应继续加大对外开放,为经济全球化做出更大贡献。

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濑口清之认为,疫情正在快速传播,被认为是全球化的副作用。5年前,或者20年前,我们没有这么深度的全球化,没有这么密切的交往。现在,很多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非常便利,使得流行病更容易传播。疫情没有国界,抗疫不能受限于国界,必须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国际合作首先是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其次是各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三是民间合作。各国政府间的合作应该体现在宏观政策相互协调上,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应该集中在抗疫药品和治疗方法研发上,民间合作应该体现在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以前许多日本人送口罩到中国,现在中国人送口罩给日本。相比于政府,民间合作能力很大。

韩国中央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特聘教授安忠荣表示,疫情全球蔓延已经导致了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中日韩经济彼此深度联系,应该同舟共济,携手抗疫,挽救生命,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共同促进经济复苏。美国前段时间发起了与9个经济体的货币互换。中日韩应该重申过去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加强货币互换。去年中日韩领导人成都峰会已经明确三国“承诺努力实现自由、公平、非歧视、透明、可预期和稳定的贸易投资环境”,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落实三国领导人的承诺。为此,安忠荣教授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中日韩需要在三边峰会框架下尽快举行三国卫生部长级会议,制订并实施共同抗击COVID-19的合作议程,包括合作生产医疗设备和抗疫物资、合作研发针对COVID-19的药品和疫苗。第二,中日韩三国应就何时取消旅行禁令达成一致意见。第三,中日韩应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加快恢复供应链正常运作,这一举措应在RCEP和中日韩自贸协定签订之前付诸实施。第四,我们需要为应对金融领域包括流动性短缺在内的各种问题作好准备,建议扩大中日韩三国货币互换规模,加强彼此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的协调,减少不确定性和汇率波动,甚至应该提前考虑即将到来的通胀会给中日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韩国产业经济与贸易研究院原院长金道熏认为,东亚产业生态体系运行良好。例如,在乘用车和智能手机产业,从表层看三方在最终产品上的竞争明显,但三方在中间产品上相互合作关系十分紧密。跟福岛地震一样,新冠疫情对中日韩产业生态体系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引发供应链立即断裂。因此,我们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产业供应链过度集中存在的风险,二是中日韩如何就产业供应链合作做出制度性安排。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中日韩也许需要考虑在本国建立备用供应链,作为跨境供应链的补充,以备不时之需,但应以不损害东亚区域目前运行良好的供应链架构。第二,在疫情冲击下欧美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中日韩产业合作不应限于中间产品环节,需要延伸到产业终端产品合作。第三,东亚产业供应链上的中间产品仍然面临贸易壁垒问题,中日韩三国应通过加强三方产业合作减少相互间的贸易壁垒。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徐溱教建议:一是中日韩应加强新冠肺炎临床数据和诊疗经验分享,这是当前最需要也最紧迫的。二是推进中日韩货物和服务自由贸易,维护供应链安全,因为韩国中间产品的进口依赖中国和日本。最近,由于无法从日本和中国进口重要的零部件,韩国的汽车产量大幅减产。韩国产业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比大企业遭受到更大的伤害。因此,中日韩要携手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由此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三是扩大三国间的货币互换规模,加强金融部门合作,共同应对疫情带来的金融冲击。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