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剑客陈平教授入驻天首资本《大咖来了》:把脉2020投资大势

来源:东方网    2020-05-06 11:43
来源: 东方网
2020-05-06 11: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全球经济局势正迎来挑战。

4月,天首资本举办一周年系列活动,特别邀请陈平教授入驻《大咖来了》直播间,聚焦最新动态,解析宏观经济趋势和投资策略,带来了一场财经界的饕餮盛宴。

对后疫情时代国际走势投资动向的判断

陈平教授认为,后疫情时代,美国跨国资本主导的全球化、自由化将告一段落。

中国全球化的布局,是由美国跨国资本主导的。美国为了解决自己巨额的财政赤字而发债,驱动美元利率升高,美元升值,制造业无法在美国生产,开始外移,先移到日本,然后亚洲四小龙,然后到中国。但是新冠疫情突然之间把全球化中止了,比原本猜测的贸易战的升级程度,还要出乎意料。

王云鹏直播中表示,2月下旬,疫情的大幅度蔓延,对美国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应对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联储及联邦政府出台一系列救市措施。然而,美联储的一系列举措并没有起到安抚市场的作用,反而引发市场猜疑,导致流动性紧张,各机构纷纷抛售资产。

后续,美国的失业补贴较高,导致失业率再攀新高。这次应对疫情影响,美联储动作高效,推出了无限QE,强有力的举措,让市场下行趋势止步。

在陈平教授看来,中国早就开始布局,他认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大力发展核心产业、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其中他强调要发展订单农业,陈平教授曾经考察云南一些企业,能够把信息技术和订单农业结合起来,可以做到每一个产品,无论中药材或者水果、粮食也好,都可以追踪产地,承包的农民信息也可以查到,造假就可以追溯出来。他认为这在中国将来是非常大的发展方向。

王云鹏表示,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来讲,应该是大国崛起的一次好的机会。同时对于整个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早在2019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2020年中国的三大的重点工作,第一是打好扶贫攻坚,第二是深化环境治理,第三就是严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正是这些先行的做法,能够确保我们今年在新冠疫情冲击下,能走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国政治制度优势的独立行情。

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将带来哪些冲击和机会?

陈平教授认为,中国的金融开放应该循序渐进。过往,中国的制造业中涌现了一批极具实力的民营企业,他们在竞争中丰满了羽翼,有能力也有实力参与到更大的国际市场当中。现在金融全面开放,对中国的金融企业而言,正是更好地在实战里面里培养人才的机会。

王云鹏表示,首先中国的金融业对外开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最近备受关注的中航原油宝事件,事实上证明了我们对西方整体的,特别是衍生品领域当中的交易规则,还不具备有效的应对的能力和措施。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的需求方,不管是铜、原油,还是铁矿石等,都受供应方所在国家制约。事实上,中国作为最大的需求方,仍不足以在价格波动方面起到影响,所以,有序的开放就是有保护的开放、逐步的开放,这是中国金融业开放的一个重要行动步骤。

后疫情时期的中小企业如何转型与自保?

陈平教授认为,在疫情过去之后,两三年以后,亚非拉国家的市场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这也是当年华为的成功路线。建议中国的中小企业去考虑更大的市场——在国内,可以考虑往内地发展;在国外,可以往亚非拉等国家拓展市场。

王云鹏则评价,中国在巴基斯坦、希腊、荷兰、法国、马来西亚等国都有全球性的港口布局。过去中国疲弱的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要将自己的文化、经济对外输出,要实现全球贸易通路打开。但是随着海上一带一路和陆地的一带一路推行,今天的中国开始有了大国的气象。

资产配置建议与策略

陈平教授认为,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做投资,应该根据需求做中期和长期的投资。比如,如果孩子要上学,就坚持中期投资;如果考虑养老问题,就坚持长期投资,同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王云鹏表示,资产配置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在现在形势下,资产配置更为重要。在全球经济萎靡时“独具慧眼”,选择具有增长潜力的优质资产,才更容易把握住未来获得资产倍增的机会——

核心资产,主要是夯实基础,实现财务安全。自住房产兼具有使用和投资双重属性,稳定职业可以带来持续现金流,家庭成员是重要的人力资本。这三项资产是理财活动的坚实基础,也是基本生活品质的保障。

中场资产,需要进退有度,实现财产独立。现金类资产既可以应对一般财务风险,亦可用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保险资产的杠杆功能可以转移巨额风险损失。专项储蓄不仅具有多重规划功能,更能防范系统性风险。中场资产进可攻退可守,可实现人生与财务的动态平衡。

卫星资产,是为了把握趋势,实现财务自由。卫星资产可以在全市场里进行配置,利用不同资产的周期性表现,对风险进行组合化管理,最终实现家庭资产在长周期里稳健成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