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中随处可见,却被忽视的非遗技艺——御圣公琉璃烧制技艺

来源:东方网    2020-05-06 16:43
来源: 东方网
2020-05-06 16: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中国众多缤纷的非物质文产化遗产记忆中,有一种古建技艺历经风雨侵蚀,依然能在残壁断瓦、衰草枯蓬间,闪烁着岁月侵蚀不了的光彩。它就是琉璃瓦!

御圣公坐落于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至今已有近700多年的历史,是宫廷建筑和儒家庙堂建筑的代表性符号。明武宗正德七年被赐名“裕盛公”窑厂,纳为专供孔府孔庙修缮服务的圣府窑户,从此世代相传。时过境迁,四季轮回,这座百年瓦窑变成了“御圣公”却依旧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与温度。

御圣公烧制的琉璃制品,素坯细腻光滑,皓质呈露,铅华弗御,可完全呈现釉彩本身的色泽;釉面厚度均匀,光色映彻,其光泽皎若太阳升朝霞,色彩灼若芙蕖出渌波。御圣公古法琉璃彩釉陶制品之精美,是现代纯机械制造取代不了的艺术高度。

而御圣公琉璃烧制技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这取决于它精湛的传统制作工艺、精细科学的选材和独家秘方的釉料配比。御圣公所在的山东曲阜,地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境内的八宝山黑土、白土以及坚硬的粉红色页岩石具有极强的粘合度。经过反复的研磨过滤之后,质地变得细腻润滑,在御圣公老匠人手中变幻出不同的形状和姿态。

除了选用吸水率合适、强度高的原材料外,御圣公琉璃烧制技艺,还有设计、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36道工序,要是再细分得有近百道工序。每逢晨光之初,都能看到御圣公老匠人坐在手工台上,素胚静默,神情专注。上下纷飞的刻刀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中,闪烁着文明的光辉。每一道刻痕上,都流动着匠师艺人的灵魂。

出于泥土,雕琢成形,成于烈火,御圣公的每一件琉璃彩釉陶作品,都必须经历两窑烧制。水至柔,火至刚,水火相济间成就了御圣公琉璃彩釉陶的坚韧与绝色,彷佛一场穿越千年的梦境,却美得真实夺目。

然而如此复杂的工艺之下,御圣公琉璃彩釉陶成品率却只有不到5%。因为精益求精的态度,御圣公坚持制造“成大形而不开裂,经百年而不掉釉”的精品,产品质量堪称百里挑一。御圣公琉璃彩釉陶烧制品,不仅富丽堂皇、庄重威严,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塑制作艺术的精品。更因为其古法手工烧制的特点,每一个产品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生命的价值在于不重复他人,活出一个真的自己。有个性更有价值,生命如此,艺术也如是。

如今为了更好地融贯古今文化,保护古老的非遗艺术,在转型升级、文化创新的驱动下,御圣公这个百年企业,与多名国内知名设计师合作,在非遗匠人的指导下,共同努力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2019年初,御圣公正式进军文创行业,希望打造出贴近大众、走近生活,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符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