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修订通过,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固废法从多个方面对原有法规进行了强化和完善,明确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完善了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制度;强化了产生者责任,增加排污许可、管理台账、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等。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
据国家数据网2019年12月发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8年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5亿吨,工业危害废物产生量为4643.0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为81.7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1147.3万吨。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为8.6亿吨(占利用处置总量42.5%),处置量3.9亿吨(占利用处置总量17.1%),贮存量8.1亿吨(占利用处置总量40.3%),倾倒丢弃量为4.6万吨。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等情况
众所周知,固体废物污染是危害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固体废弃物的精确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提供了支持,也持续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好转保驾护航。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中国制造行业的不断壮大,生产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废水量也随之增加,仅2018年我国城市废水处理量就高达519亿立方米。由于废水处理量的快速增长,废水处理过程中排放的污泥已成为固体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越来越多污泥成为固废处理中的一个棘手难题。
我国常见的污泥处置方式有焚烧、卫生填埋、堆肥等,这一系列的技术在一定层面上缓解了污泥处理的压力,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或污染源转移,形势依然很严峻。
固废处置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固废处理的基本原则,固废的资源化处理是将固废转化为有经济效益的产物,从而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固废资源化也是倡导环境可持续发展大环境下的必然趋势。
固废资源化处理显然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企业及相关人士都致力于寻找解决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技术。“废弃物其实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像食品饮料制造业排放的工艺废水中含有高价营养副产物,可以通过生物技术转换成单细胞蛋白(SCP),作为畜牧和水产养殖用的高品质的绿色蛋白饲料原料。这不仅避免了废弃物的产生,还产生了经济价值。”协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副总裁宋建华如是说。协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总部位于香港的生物科技企业,致力于全球营养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目前,国内外均有项目运作,在中国地区已有两家成熟的工厂在运行,其饲料蛋白产品也因对养殖动物免疫力提升和生长性提高而获得市场青睐。
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实施,必将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提供更良好、更广阔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