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农不稳、有粮不慌,山东是农业大省,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责无旁贷。”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刘均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均刚认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通过对27个村共8829户、31054人进行抽样调查,他专门提交了有关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
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村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青壮年多选择外出务工。刘均刚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城镇化发展,农村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乡村谁来振兴如何振兴、农民谁来养老如何养老问题日渐凸显,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从现实看,50-67岁的农村人口仍是农业劳动力的主体力量,这将导致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对乡村产业振兴产生深远影响。”
为此,刘均刚提出,必须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多方面综合发力。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好乡村发展顶层设计。通过全面摸底调查,明确村庄分类,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合村并居等方式,合理确定哪些乡村要振兴以及振兴的内容、手段和方向。促进资源要素更加通畅地在城乡间流动,推动三产融合、三链重构,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强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弱项,更好吸引人、留住人。
针对农民“种不动地、不想种地,种不好地、不会种地”等问题,刘均刚认为,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出路。要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大政策宣传,让农民懂流转;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让农民敢流转;发展流转社会化服务,让农民会流转;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愿流转。
对于当前农村最求贤若渴的“人才”,刘均刚建议,一方面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保障工资待遇,打通晋升通道,增强岗位吸引力。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着力引进急需紧缺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广泛开展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以田间地头的农民学堂、庄户学院为载体,以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加大对现有农民技能培训,发掘和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