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大龄宝妈的职场回归路:紧跟大牛一路飞奔

来源:东方网    2020-06-02 16:59
来源: 东方网
2020-06-02 16: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许多女性曾为了家庭放弃工作,再次回归职场时,必然要付出远超一般人的努力。前国营出版社老编辑、现得到App「每天听本书」专职作者徐玲便是其中之一。

几年前徐玲毅然放弃工作投身家庭,当了三年的“全职妈妈”。等她决定重返职场时,已经越过了35岁这道“分水岭”。在周围人比自己牛、还比自己年轻的环境中,她是如何让自己快速适应和成长的呢?在日前「得到」举办的四周年活动中,徐玲享了她的亲身经历,为很多准备重返职场的宝妈提供了思路。

以下为徐玲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徐玲,“每天听本书”的专职作者。

加入「得到」之前,我是一家国营出版社的老编辑,后来辞职回家生娃。这种感觉啊,就像是,我本来是正儿八经生产汽车的,现在转行去生产口罩去了。三年后,生产口罩的任务可算是完成了,我还想回来生产汽车。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悲催地成为了“35岁以上人士”。

那边说看不出来是吗,谢谢啊!骗得过你们,骗不过身份证啊。你看,只要招聘岗位有年龄限制,那条线一定是35岁。一个过了35的大龄宝妈,职业生涯还中断了三年,想重返职场找个好工作,可能吗?

看看我,可以的!怎么做呢?一句话,就是做好“平战转换”的人生准备,停工不停产。生完娃不久,我就腾出手来,兼职干了两件事情:一是给一个财经公众号写专栏,二是成为「得到」“每天听本书”的外协作者,以外协作者身份为「得到」用户解读了将近40本书。

你以为,我做这些事情,是为了赚钱吗?嘿嘿,还真是。不过,除了赚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磨刀。我的口号是:就算待在家,手艺不能瞎;不为赚钱多,刀要随时磨。正是因为做了这些准备,今天,我才有机会站在你的面前。

不过,就算是这样,重回职场也没那么简单。你看,入职之前,我本来信心满满:活儿还是这些活儿,轻车熟路的,总编室老师咱也熟,应该没啥挑战吧?入职之后,马上被现实啪啪打脸!外协作者和专职作者,根本就是两种生物。外协作者是放养的,一个月写几篇,什么时候交,全都自己说了算。而专职作者,每周上线一本书,雷打不动,光这一条,就能要我的命。这么说吧,自从加入“每天听本书”,我就再没时间看“闲书”。

有天下班回家,老公看我眼睛有点肿,就问:“怎么了?和领导吵架了?”不是。“那,是跟总编室老师吵架了?”也不是。就是工作压力太大,情绪有点崩溃,哭了。本来想着能「得到」几句安慰,“老婆,你真不容易啊!”之类,结果,我们家这位,把手一拍,说:“这就对了!这才像是进了互联网公司的样子!”相信我,这是我亲老公!

说回来。完不成工作任务,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提高工作效率呗!看看身边的牛人,跟上他们的脚步。好在,「得到」最不缺的,就是牛人。

先来说大牛之一:坐我对面的陈章鱼老师。

陈章鱼老师是个刷书狂人,能够每天看完一本书,还能写篇书评。我问他:你到底是咋做的?我本来以为,章鱼老师要向我传授一目十行的独门秘籍,没想到,高手根本不是这样看书的。

章鱼老师拿起纸和笔,画了一个详细表格,指着给我说:你可以先速览全书5%的内容,把重要信息分门别类,填到这个表里。这样一来,书的结构是什么,重点在哪里,一目了然。你拿着这个表再去读书,按图索骥,不就事半功倍吗?厉害。这个表,我给你放在主讲区了,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

除了陈章鱼,「得到」还有一位更厉害的刷书大神,这就是我要说的大牛之二:每天都会来找我的罗振宇老师。为啥呢?因为我工位后面有饮水机啊,任你再牛,也得从我这儿打开水不是?

罗老师说了一个棍子和碗的比喻,对我启发很大。棍子是工具,碗是容器。拿到一本书,先别着急读,把它当成一根棍子,看看它能解决现实世界的什么问题。这样一来,外部视角就有了。然后,再把这本书当成一个碗,扒拉看看里面有什么宝贝,稀奇的就拿出来仔细瞅瞅,不稀奇的随手一挥。

哎,又学到一招。但是,我还有一个问题。我效率最低的环节,不是看书,也不是写稿,而是写稿之前,酝酿情绪的时间。到了办公室,擦擦桌子泡杯茶,和对面的陈章鱼老师闲聊两句,一个字儿还没写,一看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小时,开始慌了。突然听到背后有人说话:“徐玲,又在摸鱼呢?”回头一看,是罗老师,端个大号保温杯站在那儿,对我发出灵魂拷问。你看,世界上最悲催的事,不是憋不出稿;而是憋不出稿的时候,还被过来打开水的老板逮个正着。

真正的高手是怎么做的呢?来看大牛之三:坐我隔壁,素有“水龙头作家”之称的贾行家老师。所谓“水龙头”,一拧开就有。只要一坐下,不需要任何酝酿,马上撑开结界,把自己封入写作心流状态,整个办公室只听见贾老师噼里啪啦敲键盘的声音。就这么噼里啪啦两三个小时之后,贾老师站起来,啪一声把笔记本一合,走人。那背影,总让我想起古龙笔下的西门吹雪。

没有贾老师的功力,又想学,怎么办?咱内功不够,先模仿一下招式行不行?

好办。第一步,买个机械键盘。这样打字的时候会特别有气势。第二步,只要一坐下,哪怕完全没有思路,也把word打开,标题写上,手放键盘上,除了打字不许干别的。

别看这是“土办法”,这可是有高手的理论支撑哦。这就要说到大牛之四:「得到」总编辑李翔老师。有人问翔总:写作,什么最重要?翔总回答:打开word。还有一个类似的段子:出来混,什么最重要?答案是:“出来”。你看,这才是高手的共同心法。

说到这儿,忽然想起知识城邦里的一段话。有人问:学习这件事有捷径吗?罗老师答:有啊!跟人聊啊!一个高人,一句话,一个行为示范,就是给我们“开天眼”,这就是捷径啊!原来如此。就这样,加入「得到」半年多,我紧跟着这边的大牛们,一路飞奔。

我唯一的担心是,陪娃的时间少了,他会不会不开心?每次加班写稿,娃总是很乖地拿起绘本,坐我旁边,自己看书。有时候还学着我的样子,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有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坐我旁边看书,忽然偏过小脑袋,认真地说:“妈妈,我喜欢陪你工作!”我知道,那一刻,在娃眼中,我就是大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