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亿“特殊资金”如何精准直达

根据今年财政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新增两个“1万亿元”,即财政赤字规模新增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据悉,为精准分好这2万亿元资金“蛋糕”,财政部根据具体资金的特点,进一步“分门别类”细化了资金直达流程,明确了相关用途。

两万亿“特殊资金”如何精准直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20-06-15 03:29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2020-06-15 03: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根据今年财政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新增两个“1万亿元”,即财政赤字规模新增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直达”如何直达?这一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究竟“特”在何处?

“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财政资金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等方式,第一时间全部下达市县。”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这样的解答。

特殊机制有特殊设计。

“这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做法,更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制度创新。”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进一步对外界揭秘特殊转移支付机制。

——“中央切块”:财政部将资金按照相关因素“切块”分给各个省份。

——“省级细化”:省级部门细化资金分配到市县的方案。

——“备案同意”:省级部门将方案报财政部备案同意。

——“快速直达”:备案同意后,限时省级部门将资金下达基层。

这些部署意味着,省级政府既要当好“过路财神”,也不能做“甩手掌柜”,在加强资金监管同时,要将自身财力更多下沉基层,确保中央确定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如同一辆‘直通车’,又如一道‘保险锁’。”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看来,这一特殊机制不仅让资金下达更加快速高效,也可以防范截留挪用,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

特殊资金用于特殊之处。

当前,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要靠市县落实,落实好纾困企业、帮扶群众等政策需要更多“真金白银”,但市县财力存在很大缺口是绕不开的挑战。

“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就是要支持地方落实帮扶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措施,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抗疫相关支出等。”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明确的资金用途信号。

据悉,为精准分好这2万亿元资金“蛋糕”,财政部根据具体资金的特点,进一步“分门别类”细化了资金直达流程,明确了相关用途。

具体来看,有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应对疫情对基层财政造成的影响;有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还有的资金将统筹用于支持落实“六保”任务。

许宏才表示,这些直达资金,要用于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

中央财政资金直接“下沉”市县,如何管好用好?会不会被骗取挪用?

根据本周国务院常务会议,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背后,不仅省级政府要加强资金监管,市县政府也要建立使用台账,确保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财政部要同步建立全覆盖、全链条监控系统,各级国库要督促做到点对点直接拨付资金、确保账实相符。

许宏才介绍,通过建立直达资金台账的监控系统,将确保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财政部还将与审计部门、人民银行等加强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加强监督问责,确保资金科学规范高效使用。

当前,面对吃紧的财政收支形势,每一分钱都更加弥足珍贵。

“资金流到哪里,监控就到哪里。”许宏才说,财政部门将尽全力杜绝基层造假、违规套利等问题,该追责的追责,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在紧要处。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