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提速 培育国际竞合新优势

时至年中,浙江、陕西、重庆、山东、辽宁、海南等多个自贸试验区集中推出了制度创新举措,加大促经济发展力度。

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提速 培育国际竞合新优势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0-07-10 07:17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20-07-10 07: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年202项改革试点经验推广复制到全国,自贸试验区不断为我国改革开放注入新动能,并在不断加快探索步伐。《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目前多地都列出新一批制度创新清单,其中,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开放、便利跨境贸易投资资金流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等领域成为突破重点。同时,相关部门也在酝酿更多举措,加大对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制度改革的支持。分析指出,这些探索将有力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记者注意到,时至年中,浙江、陕西、重庆、山东、辽宁、海南等多个自贸试验区集中推出了制度创新举措,加大促经济发展力度。例如,浙江自贸试验区围绕推动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目标,在引进油品贸易国际战略投资者、提升大宗商品跨境贸易金融服务等十二个方面开展创新探索。以跨境人民币结算为例,目前落户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油品贸易企业办理国际业务结算不再需要提供合同发票、报关单等票据,办理时间也从原来的2-3天缩短至即到即办。

临港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也在加快建设施工。7月7日召开的2020年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临港新片区要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加强招商引资,聚焦前沿产业领域,探索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固链补链强链。

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酝酿推出QFLP试点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通道、以境外资金自由进出为目标的基本制度体系;支持试点企业发起成立辽宁省“一带一路”产业投资母基金,围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走出去”,精准对接优质企业和项目,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创新优势。

陕西自贸试验区日前推出15条举措,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助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其中,以税务和金融服务创新为重点,提出了涉税事项“网上办”,首笔出口业务先退税后核查,下放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审批权限等措施,持续优化纳税服务。

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则在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建立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自贸港产业体系。此外,还在加快“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特殊政策的前期探索,为尽快实现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铺路。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在陆续推出支持举措,推动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进程。近日,国务院发布通知指出,为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实施海关事务担保、进出口关税、国际海运等多个领域的行政法规,并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商务部之前也明确,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入开展制度创新。推动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加大对自贸试验区差别化探索的支持力度,在特定领域开展更多系统集成制度创新。记者还了解到,海关总署正在配合各地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贸易投资需求,积极推进通关便利化。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自贸试验区正在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力度,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合理选择政策工具搭配,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产业聚集、吸引人才、监管保障等方面形成制度集成创新合力。

在庞超然看来,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过多年发展,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融资、金融、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制度集成创新成果,为促进改革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充分激发制度创新红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快施工,作为试验田的自贸试验区纷纷开列新一批的制度创新清单,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将有力促进我国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朱克力认为,对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而言,在疫情洗礼下,一方面要注重以增量带动存量,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市场实际,避免预期不稳引起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个改革开放的牛鼻子,在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的同时,以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取向,积极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庞超然建议,要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加强在自贸试验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进行压力测试,大力推动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压减工作,尽快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扩大开放进行有益探索。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